“是。”
“哦。”
張庸明白了。
絕對是沒背景,沒后臺的。
沒實職。
沒實權。
古怪……
根正苗紅啊!居然是個參謀?江陰要塞很多黃埔生嗎?
“你會操炮?”
“會。”
“操練過什么炮?”
“報告長官,實彈操練過75毫米山炮。”
“105毫米呢?”
“報告。沒有實彈操練過。”
“150毫米呢?”
“報告。我們東山炮臺沒有十五榴。”
“十五榴?”
張庸琢磨片刻。反應過來了。
當時大部分人,說的都是華夏自己的炮兵術語。
大炮的口徑是安排厘米計算的。十五榴就是150毫米。無所謂了。能聽懂就行。
“你們平時不訓練嗎?”
“有訓練。”
“有實彈操作嗎?”
“有。”
“有發射嗎?”
“沒有。”
“所以,其實伱們并不知道,真正的彈著點在什么地方?”
“我們會計算。”
“計算……”
張庸沒有展開這個問題。
不是郭寶坤的責任。是整個華夏的責任。所有人都有責任。
國家太孱弱了。無法生產大口徑炮彈。
75毫米山炮彈勉強還能生產一些,100毫米的就只能純進口了。
老蔣對于自己生產炮彈也是非常不上心的。覺得有需要再買。自己辦廠的話,投資大,見效慢,不劃算。
結果到了解放戰爭后期,四野和三野的炮火,比國軍還兇猛得多。
無他。因為解放區后方能自己生產大口徑炮彈。可以源源不斷供應前方。反而是國軍沒這樣的能力。
“有空嗎?”
“卑職……”
“想必你一個技術參謀也沒什么要緊事,跟著我吧。”
“卑職……”
“江陰要塞防衛總司令是哪位?”
“是徐康總司令。”
“哦。”
張庸表示這個名字很陌生。
其實,上海站的資料也提到過。好像也是雜牌軍出身。
這個防衛總司令的職位,聽起來高大上,其實,還不如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師長。
因為他的手下,都是各種混雜而來的部隊。裝備差。士氣低。
他好像也沒有足夠資歷糅合所有人。
“帶我走走。”
“長官,你要是哪里?”
“你是屬于東山炮臺的?那就帶我去東山炮臺吧?”
“長官,你有提前通報嗎?”
“什么?”
“長官,如果沒有提前通報,外人是不能進入炮臺的。”
“這是你們的規定?”
“是的。”
“有嚴格執行嗎?”
“有……”
“那好。”
張庸從諫如流。
內心說,我信你才怪。
國軍有什么紀律是嚴格執行嗎?
沒有揭穿。
掏錢結賬。
將郭寶坤的那一份也結了。
郭寶坤的臉色更加尷尬了。想要拒絕,又不敢開口。
雖然張庸沒有穿軍裝。其他人也沒有穿軍裝。但是,郭寶坤還是從他身上感覺到了沉重的壓力。
軍政部來的這些人,似乎都不是善茬。不知道是為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