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開局可能會很艱難。
但是沒想到會這么糟糕。
“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張庸愉快接受。
他確實需要兵員。需要充實架構。
三個師,不能是空架子。必須滿編。最好是超編。越多越好。
淞滬戰場就是個無底洞。一旦陷進去,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出來。所以,準備工作,是越充分越好。
“希望你們旗開得勝。”
“承你貴言。”
“具體的去向……”
“我要帶三個師去南邊。107師、108師、112師。還有67軍軍部。軍長吳珂仁。”
“那好。明天新兵就會陸陸續續安排到各個師。”
“謝謝。”
“言重了。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明天。你們派人到東城外,十里亭,我也有一些東西給你們。”
“那我就安排廣坤去吧。他現在化名秦嶺。”
“好的。那我就告辭了。”
“請。”
“請。”
詹兆剛將張庸送出來。
閻廣坤帶著張庸離開。
握手。
告辭。
一切盡在不言中。
張庸回到108師師部。吳珂仁已經離開。
師部已經在制定出發計劃。
按照軍政部的安排,67軍必須輕裝。步行。穿越商洛山,到十堰,到襄陽。
然后從襄陽坐船到漢口。再從漢口坐船到金陵。再從金陵到蘇州。
為什么不走洛陽?
因為湯恩伯的部隊在那邊。不合適遭遇。
此外,還有其他的東北軍部隊要走洛陽。
然而,步行穿越商洛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時的道路,是非常糟糕的。幾乎沒硬底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崎嶇不平。
如果是夏天,道路被山洪沖毀的話,就更加麻煩了。
估計步行到襄陽,需要一個月!
然后船運,最終到達蘇州,可能又需要半個月。
非常浪費時間。
光是在路上,就得一個多月。
如果是前線需要緊急增援的話,黃花菜早就涼了。
事實上,淞滬會戰就是這樣的。
前線準備的兵力不足。發現需要增援,于是臨急臨忙調兵。
結果,援兵都是從遙遠的后方調來。包括川軍、桂軍、滇軍等等。光是在路上,就需要耗費一個多月。
而日寇的增援部隊,擁有相對快捷的船運,十天就能到。
就是這個時間差,讓國軍始終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戰斗變成消耗戰。添油戰術。
日寇從金山衛登陸,國軍根本沒有多余兵力調動防御。
紙面上說是出動了七十萬,其實,在前線的,最多就是二三十萬。和日寇前線兵力幾乎是一比一。
焉能不敗?
然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就眼下的環境,誰也沒辦法解決。
老蔣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讓大量的川軍、桂軍、滇軍調動到金陵的周圍。否則,他晚上肯定睡不著的。
在沒有真正打起來,民族存亡危難之際,川軍、桂軍、滇軍也不可能積極出動。
記憶里,川軍正規軍大量出川增援前線,已經是9月份。
那個時候,淞滬戰役已經完全糜爛。等川軍趕到,淞滬戰役幾乎都結束了。
難啊……
無解的局面。
哪怕是穿越者。哪怕小有權力。
“靳師長。”
“到。”
“明天會有新兵到達。”
“是。”
“至少需要訓練半個月的時間。以免行軍途中走散了。”
“是。”
“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太殘暴了。”
“是。”
“但是,也不能太文明了。”
“是。”
靳九川疑惑。
專員你是什么意思?既要又要?
不能太殘暴,又不能太文明。那是什么尺度?能不能說的明白一點?
“總之,將人全部帶到目的地。明白嗎?”
“明白。”
靳九川松了一口氣。
原來專員是擔心有逃兵啊!倒也難怪。
這種長途行軍,是最容易出現逃兵的。山高林密,隨便找個地方就藏起來了。
“明白就好。”
張庸也不能說的太細。因為不懂。
后世的pla是靠思想工作。但是國軍靠什么?他是真不知道。
他現在就是蜻蜓點水,做的都是表面工作。只負責情報、彈藥、協調。其他的,真的無能為力。必須交給其他人。
。
“孫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