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錦屏地下實驗室
兩千多米深的地下,世界上最深的人類實驗室之中。
“這就是暗物質粒子了”
看著亮度照片上的“空無一物”,再看室溫半導體探測器中的數據變化,汪遠的臉上流露出了難以言喻的神情,不知道是高興還是不可思議。
宇宙中構成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具有電磁性質,通過光子傳遞相互作用,因此這些物質都是可以通過電子探測手段探測到它們的“亮度”,即使是電中性的中子也是一樣。
中子不帶電,但是中子是由帶電的夸克復合而成,所以仍然有著很強的殘余“亮度”。
即便是中微子這樣的電中性基本粒子,也會由于高階量子修正等效的產生極其微小的電子分布,譬如徑向電荷分布、線性電荷分布、渦環電流分布等,導致有“亮度”。
但眼前的電子探測手段探測出來的“亮度”照片上,卻是空無一物,一點“亮度”也沒有,無疑讓汪遠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的。
要知道,在科學界,主流的觀點是“暗物質粒子”我們只是沒探測到,但它還是屬于弱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基本粒子。只要我們的探測手段足夠先進,我們就一定可以探測到它的“亮度”。
但眼前的結果,確確實實的打破了這個主流的觀點
但事實擺在眼前,汪遠也不得不相信。
因為主流的觀點并不一定是正確的,也都是理論猜測罷了。
真實的,還得看實際探測結果。
而室溫半導體探測器的數據變化,排除掉那些現有的已知的數據,剩下的一個反復出現的陌生的、很是神奇的數據就是暗物質粒子探測產生的數據了。
排除掉不可能的,剩下的就算再不可能,那也是一定
更重要的是,眼前的這個數據,既部分符合科學界推測的“暗物質粒子”的特性,也符合趙默院士的計算理論。
實驗室測了大量的數據,其中一個有關“引力”的數據可以說是鐵證了。
暗物質粒子的確影響力“引力”,甚至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如果不是科學家的謹慎,汪遠甚至會因為得到的測試結果而斷定暗物質就是引力誕生的基本條件。
“是的,這就是暗物質粒子”
主導者的趙默一臉笑容的隨口說了句,探測到的結果和測試的數據讓他心情很好,他終于在實驗中看到了他的暗物質方程的正確性。
三年的努力,只為了這一刻
在探測器內,人的肉眼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現有的電子探測設備也看不到任何東西,看到的都是空無一物。
他們只是通過數據的變化得到結論的。
在趙默看來,他現在已經成功了。
暗物質粒子果然和引力有關
和汪遠不同的是,他特別注意到了另外一個變化,那就是室溫半導體探測器的體積有了一些縮小,雖然非常的細微,但這和此前研究的系統給的“神秘碎塊”的情況幾乎一樣。
引力的變化,導致“神秘碎塊”無法再束縛住暗物質,然后暗物質或流失或湮滅,最終“神秘碎塊”產生了變化
室溫半導體探測器在設計上,趙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防護。
果然,在搜集到“暗物質粒子”后,室溫半導體探測器并未因為“暗物質粒子”而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體積因為引力的增大而產生了細微的縮小。
這一點,趙默心里清楚,不過他并未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