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被人們認為是天降災害,通常都要與戰亂、饑荒等一些無法抵抗的災難,被判斷為是國家動蕩、民生凋敝的象征。
一些歷史書籍中,關于蝗蟲災害的記載也是屢見不鮮,每一次蝗災的爆發,都伴隨著無數百姓的流離失所和生死離別。
根據歷史相關資料記載,蝗蟲災害在我們華夏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農業災害。
兩千年以來,歷史上明確記載的蝗蟲災害就有高達八百多次,算下來差不多平均每兩年到三年就有一次區域性的蝗蟲災害,
而每五年到七年,更是會有一次差不多能席卷大半個華夏大地的的大范圍蝗災。
不僅是在華夏范圍有這樣的認知,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人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蝗蟲這玩意兒在西方世界被很重視的《圣經》一書中,被編為是十災之一。
那時候的西方世界,也認為蝗災壓根就是凡俗人類無法抵御的災害,更被認為是天譴的一種,想要遏制這種災害,只能祈求上帝天使等神明來幫忙。
這種理念,與大明朝的人們通過祭祀和祈福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希望蝗蟲能夠遠離他們的田地,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
運氣好的話,如果能下雨,也還能遏制蝗災一下,要是運氣不好,求不來雨水,那也只能是聽之任之,無可奈何了。
雖然這些方法在現代看來可能有些迷信和荒誕,但在那個時代,卻是人們心靈的一種寄托和安慰。
許伯安上學的時候也聽老師講過,在明朝末年的崇禎時期,曾經發生過非常大的蝗蟲災害。
那次蝗災持續數年,延綿多地,影響之大曠古未有。
因為蝗災的關系,數不清的糧食被吃光,而后引發巨大的饑荒。
許多老百姓因為沒東西吃,甚至開始抓老鼠吃。
但是眾所周知,老鼠大多是攜帶很多病毒的,于是乎又引發了范圍廣泛的鼠疫,許多患病之人人朝發夕死,甚至連痛苦的機會都沒有。
根據估算,當時因為這場災難浩劫,大明朝的人口幾乎少了一半。
哪怕是天子腳下的京都,人口也十去其四,無比的凄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場巨大的蝗蟲災害,甚至影響到了朝代的興衰,助推了王朝的滅亡!
通常來說,在那個年代的時候,面對這樣人力無法干預的災難,誰要是真的碰上,那也就只能是認命了!
而在現代,盡管科技和社會制度都有了巨大的進步,但蝗災的威脅依然存在。
許伯安曾經聽公司里一些在海外項目工程上工作過的同事說過,在非洲的一些地方,至今仍舊有大規模的蝗災頻發,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很多時候,無能為力的一些地方也只能依靠著政府和國際組織也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幫助受災地區恢復生產和重建生活。他們提供緊急糧食援助、醫療救助和重建資金,幫助受災人民度過難關。
哪怕是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沒能完全解除蝗蟲的威脅,局部地區依然會出現蝗蟲災害,給當地農業構成一定的危害。
由此可見蝗蟲災害有多難治理。放在盆景世界這種科技樓后的世界,怕是更難對付蝗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