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呂蒙只覺得他手中的孫權佩劍,似乎有些發燙,灼燒的他掌心有點疼。
這全是呂蒙的心理在作祟。
呂蒙在擔心孫權知道這件事后,他的反應會是什么。
孫權崇尚權謀平衡之術。
他當初不對孫皎的定位做出明確的指示,為的便是可以利用孫皎的身份,及其似是而非的定位,對呂蒙進行牽制。
同樣的,孫權賜予呂蒙佩劍,除了讓呂蒙統率大軍更加得心應手及展示他對呂蒙的信任之外,這也是對孫皎的一種轄制。
自周瑜死后,孫權才真正將江東軍權握在手中。
自那以后,一旦有面對著舉國之兵出征的情況,心思多疑的孫權就基本上都是親自帶兵。
例如合肥之戰,不是沒有良將請求代替孫權出征。
但孫權為了讓江東軍權不落入旁人之人,哪怕他屢次戰敗,最后亦都是自己親自帶兵。
如今面對攻取荊州之戰,雖然孫權信任呂蒙,并且為了保證荊州之戰萬無一失,他將江東十萬大軍都交到呂蒙手中。
但其實孫權內心中,還是擔心呂蒙會擁兵自重的。
這是他的本性。
這從他對呂蒙與孫皎的具體任命就可以看出來。
孫權力求在營造一種呂蒙與孫皎相互牽制,且還能讓呂蒙充分發揮他軍事才能的一種統兵格局。
在這樣的想法下,孫權是絕對不希望孫皎違抗呂蒙的。
但同樣的,孫權也不希望呂蒙有動用他佩劍的那一日。
歷史上,孫權精心營造的這種統兵格局是成功的。
但如今有了糜旸,糜旸是穿越者。
他有著部分先知的優勢,這種統兵格局卻成為了他戰勝呂蒙的突破口。
真以為糜旸把孫桓拉上來蹦極,是僅僅為了阻擋投石機嗎
攻城不如攻心,而誅敵亦不如誅心。
呂蒙無法想到,當今日場中的消息傳回到孫權耳中時,孫權會做出什么反應。
在孫皎被呂蒙的親衛押走時,他口中不停地罵著呂蒙,并且還告訴呂蒙他定會向孫權上書彈劾他。
雖然現在的呂蒙有權關押孫皎,但他并沒有權力阻擋宗親給孫權上書的權力。
不然大將領兵在外,阻擋宗親上書,意欲何為
聽著孫皎的威脅,看著在場大多將校眼中那深深的不理解,呂蒙只覺得他有些累了。
己心悠悠,己心悠悠呀
這時呂蒙將目光看向了城池之上,那依然懸掛在空飄搖不已的孫桓,呂蒙在心中恨恨道,
“汝當日為何不自刎當場”
隨后呂蒙目光一路向上,來到了那個城頭之上,一直在看著好戲的年輕將領身上。
呂蒙的目光中有欽佩,有恨意,亦有遺憾,諸多情感匯集,但無疑其中恨意最濃。
他想起了他之前收集到的關于糜旸的一則情報
建安十七年,旸及冠,奉劉備令,拜法正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