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十幾年的辛苦建功,卻并不能讓孫權對陸遜真正感到放心。
因為算起來,吳郡陸氏與吳郡孫氏之間有著血仇。
興平元年時,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廬江太守陸康堅守了二年。
到了興平二年末,廬江城終究還是被孫策攻克了。
之后月余,陸康因憂憤病逝。
在陸康抵御孫策的兩年戰爭中,陸氏家族百余人因為饑荒和戰亂,死了將近半數。
陸康的幼子、陸遜從父陸績比陸遜小六歲,所以那時候重振陸氏得到重擔,都壓在了陸遜身上。
可以說吳郡陸氏的上代家主陸康,便是因為孫策而死,而且因為孫策,陸氏家族精英死了百余人。
要不是當時年少的陸遜早成,幫助陸績重樹門戶綱紀,吳郡陸氏可能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有著這種過往,一向多疑的孫權很難對陸遜懷抱百分百的信任。
也正因為對陸遜不信任,所以陸遜在展露自身的才能后,孫權做出了一件至今都為人所詬病的事。
建安二十一年時,也就是四年前,孫權強令陸遜以無所出為理由休掉了他的原配張氏,轉娶了他兄長的女兒孫氏為妻。
建安二十一年時,陸遜已經三十四歲,而那孫氏方才十七歲而已。
若是陸遜沒有原配,若是陸遜娶的不是孫策的女兒,那么年紀相差大一點,這件事也并不會讓人詬病。
但孫權明知道孫策與吳郡陸氏有著血仇,陸康更是可以說因為孫策而死。
在以孝為天的兩漢,孫權令陸遜娶害死了他從祖父的仇人之女。
這難道對陸遜來說會是恩德嗎
而且陸遜與孫權年紀差不多,本來是同輩。
但經過孫權這個舉動,陸遜無端矮了孫權一輩,成為了他的侄女婿。
這難道對陸遜來說會是寵信嗎
一切都是孫權的權謀之道而已。
當時孫權之所以會這么做,是他看重陸遜的才能,卻又忌憚陸遜的出身背景及他的過往。
而當時陸遜的原配,乃是吳郡張氏。
孫權不想江東各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形成盤根錯節的關系。
他又想能真正將陸遜收為己用,故而作出了這個決斷。
最主要的是,孫權想以此看看陸遜對其是否忠心。
若陸遜接受這明顯是羞辱的指親,那么足以證明陸遜心向他。
若是陸遜以人倫大禮來反駁,那么他就會出手整治吳郡陸氏。
而陸遜在知道孫權的這個安排之后,他一眼就看清了孫權的真正意圖。
但可惜他不是一個人,他身上背負著整個家族的榮辱興衰。
所以最后陸遜決定忍辱負重,接受了孫權的指親。
也就在陸遜接受后,孫權才對陸遜差不多真正放下心來。
雖然他對陸遜做不到完全的信任,但已經比一般江東士族出身的將領好很多了。
非如此,呂蒙在向孫權建議由陸遜,代替他駐守陸口統領萬余大軍時,孫權是不可能會同意這點的。
只是以往孫權對陸遜的信任,在建業城中又開始發生動亂后,已經開始慢慢減少著。
面對著孫權令其離去的命令,陸遜上前一步對著孫權言道,“至尊,臣有一計,可助至尊取得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