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縱使益州援軍不日就將到達,彼等大部也是會去支援前將軍。
且縱算援軍攜帶了眾多糧草前來,孫權十萬大軍在側,亦不會讓一粒糧食順利運入城中的。”
孫權只是多疑,他不是傻。
江東大軍亦只是撤了一圍,并未撤軍。
當看到有糧草運往公安支援糜旸時,孫權肯定會派兵攔截。
聽到糜旸這么說,于禁臉上涌現了潮紅之色,那是急的。
現在他好像忘記了自身的病痛,他焦急地問糜旸道,“那子成就沒辦法了嗎”
面對著于禁的急問,糜旸看向于禁道,“有”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擊。”
“吾之前設下離間計,已經讓吳軍上下相疑,現今是他們戰力最弱的時候。”
“且如今城中缺糧消息尚未傳開,我軍因之前大勝,士氣亦是處在頂峰。”
“今我軍為最強,敵軍為最弱,正是可擊之時。”
“此時不擊,時日一久,形勢逆轉,我軍危矣。”
見糜旸心中已經有計劃,于禁想到之前糜旸吩咐他所做的,訓練城中士卒熟悉火鼓之令的事后,他馬上就猜出了糜旸的目的。
“子成你想率軍夜襲敵軍大營”
于禁幾乎是脫口而出。
身為當世名將,于禁對當世一切的戰爭手法都很熟悉。
夜襲是當世名將的必修課
國語齊語記載“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
管子小匡又載“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圣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
因為當世之普通士卒缺乏肉食,所以大多患有夜盲癥。
為了避免在發動夜襲時,將軍無法順利指揮麾下士卒,隨著戰爭的發展,相應的,夜間指揮的發法也越發成熟起來。
當世名將在指揮夜晚時,可以用聲音辯明敵我。
后來,夜襲的理論不斷完善。
孫武認為:“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受人耳目也。”
孫臏提出:“夜則舉鼓,圣則舉旗。”
吳起主張:“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
于禁自身就根據兵法所描述,成功發動過多次夜襲。
怪不得之前,一到公安之后,糜旸就令他訓練城中的士卒熟悉夜間火鼓之號,原來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得上。
對于于禁的判斷,糜旸沒有反駁。
他點點頭道,“然也。”
在意識到糜旸有這種想法后,于禁的大腦開始急速轉動起來。
既然糜旸已經做好了夜襲敵軍的準備,那么今日把他召來,自然就不是單單為了詢問他的意見。
于禁問糜旸道,“子成,是想令我隨你一同領兵夜襲”
之前糜旸因為自身經驗不足,所以每逢出征都會帶著于禁隨行。
而如今在公安城中,有過成功指揮夜襲桉例的將領只有于禁了。
糜旸沒有正面回答于禁的話,他只是問于禁道,“就是不知文則公身體可行否”
“若是身體不虞,我可以等上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