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前四史就可以知道,兩漢許多名臣都是靠著打擊不法豪強而名聲大躁,逐漸位列三公。
當年諸葛亮制定蜀科之時,更是將打擊地方不法豪強,扶植貧農恢復生產,當做頭件大事。
糜旸沒想到的是,在有著蜀科的震懾下,周群的家族還敢頂風作桉,真的是夠膽大包天。
面對劉備的質問,周群啞口無言。
鐵證在此,他能怎么辯解。
周群知道自己在被當眾宣示罪行之下,已經是死罪難逃了。
這時他強制壓下內心的恐懼,看向劉備言道“大王是因為這不法事而懲治于我,還是當初南和那個讖語呢”
當劉備聽到周群的這句話時,他眼睛瞇了起來。
周群口中所言的“南和”,指的乃是張裕。
張裕蜀郡人,乃是益州著名圖讖學家。
張裕年少時與閬中周群都很有名望,張裕擅長以天象變化附會人事,預言吉兇,而且天賦和才識都超過周群。
當年張裕的名聲遠在現今的周群之上。
但建安二十三年時,張裕卻因為一件事而身死。
當初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張裕與周群都諫言認為不要爭奪漢中。
“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
“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這分別是當時周群與張裕的諫言。
周群與張裕當時都是益州的大名士,他們在大戰之前做出這個論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劉備大軍的軍心。
后來為了穩定軍心,支援劉備攻打漢中,諸葛亮特地以此事詢問蜀中另一位名士楊洪。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在得到楊洪的支持之下,益州的軍心民心才漸漸穩定,從而支援劉備打贏了漢中之戰。
后來劉備并沒有因為此事,治罪周群與張裕二人。
但豈不料張裕竟然在漢中大戰后,又跟人說“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間當失之”的言語。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才將張裕下獄誅殺。
自誅殺張裕之后,周群老實了很多,沒想到他今日竟然舊事重提。
周群今日之所以會提起這件事,并不是為了張裕鳴不平,他為的是擾亂視聽。
他知道當劉備當眾宣讀他的罪行之后,已經對其起了殺心。
既然如此,他唯有舊事重提,擾亂在場大臣的視聽,避重就輕,讓大臣以為今日劉備治罪他,是因為“嫉賢妒能”。
唯有這樣,憑借著他在蜀中的名聲,或許還有大臣會出來為他求情。
果然,在周群刻意的擾亂視聽之下,大帳中有些益州籍大臣,開始出來紛紛為周群求情。
看到這一幕,劉備不怒反笑。
周群的心思,他又怎么會不知道呢
但他會在意嗎
“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