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魏公時,他任魏國的御史中丞,封昌武亭侯,后轉任侍中。
陳群有著杰出的治世之才,曹操在世時十分器重他,而陳群也一直竭忠盡職。
他歷任中外,理政經驗豐富,為魏國禮制及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最重要的是,他乃是曹丕的“太子四友”之一,乃是標準的太子黨,曹丕的心腹。
陳群出來建言之后,因為他在魏國朝野中的威望以及他的建言卻有可取之處,所以有不少大臣附議。
剛剛繼任魏王的曹丕,在聽到陳群的建言后,臉上亦有著贊同之色。
但是陳群的建議卻遭到了賈逵的反對。
賈逵對著曹丕建言道“自古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
“今先王薨逝,大王以太子身份繼位乃是合理合法,有何隱瞞之處”
“況且今日大殿之中臣子眾多,又如何能做到秘不發喪”
“大王當務之急,一則要將先王薨逝的消息送至許都天子處,讓天子正式冊封大王繼承魏王、丞相之位。”
“二則要將先王薨逝,大王繼位的消息派出使者四處告喪,讓各地官員都來奔喪,朝拜新王。”
名正言順,這是歷代以來權力交接最重要的一環。
雖然曹操之前是天下六州實際上的主人,但在名義上他還是大漢的魏王、丞相。
所以曹丕繼承魏王之位,從程序與名義上必須要得到漢天子的詔命。
再者曹操薨逝這個消息是瞞不住的,一旦傳播出去,勢必會引得人心惶惶。
在這時去秘不發喪簡直就是掩耳盜鈴,結果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動亂。
曹丕先前魏王太子的身份已經深入人心,天下人心中都做好了曹丕有朝一日繼承王位的準備。
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公布曹操死訊,并讓各地除領兵將領以外的官員前來奔喪,正式定下主臣之名分,這樣才是安撫人心的最佳辦法。
陳群與賈逵截然不同的建言,令剛剛成為魏王的曹丕有些猶疑。
兩個人都說的有道理,雖然從情感上曹丕更偏向陳群,但賈逵身為曹操親自指定的領喪大臣,他的話曹丕亦不能忽視。
在細細思索之后,曹丕最后決定采納賈逵的建言。
也許如今他的身份,只得到了鄴城中大臣的認可。
但鄴城乃是魏國的權力中心,鄴城中的大臣都是魏國的高級官員。
一旦他們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那么不久后,曹操治下的所有人,自然而然都會承認他的身份。
最重要的是,這時各地的領兵大將大多是諸曹、夏侯宗親,他們肯定是擁戴自己的。
有著他們的擁戴與鎮壓,各地并不會因為先王的薨逝而發生大的動亂。
曹丕能被曹操立為王太子,也許他的戰略目光不如曹操出眾,但他本身的才智也是不差的。
心中有了決斷之后,曹丕對著賈逵言道“賈卿被先王委以治喪重任,今先王薨逝,孤心中悲傷不能自抑,恐短時間內無法視事。
在這段時間以內,還望賈卿主持內外事宜,安定魏國。”
在曹丕吩咐之后,賈逵當即對著曹丕跪拜道“臣必誓死穩定魏國。”
跪拜曹丕之后,賈逵起身看向大殿中的諸位大臣,他口中發出了一道道命令。
賈逵先是命武衛中郎將許褚率領所典禁軍,將整座王宮給守衛起來,勢要在曹操大喪期間,保證王宮中一干人等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