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封共同駐守東三郡的孟達,因為關羽之死與法正之死,擔心劉備責怪他,所以先率領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丕。
而在孟達投降之后,曹丕認為東三郡有機可乘,便令夏侯尚、徐晃與孟達率軍一起攻打東三郡的劉封。
就在這時候,申氏兄弟中的申儀率先扯起叛旗,發兵攻打劉封。
猝不及防之下,劉封為申儀所敗,加上那時夏侯尚的大軍已經到來,所以無奈之下,劉封只能逃回成都。
從歷史上發生的事實可知,申儀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一旦看到有利可圖,就會毫不猶豫發起反叛。
后來孟達想回歸季漢之時,亦是申儀斷絕西道,阻攔了諸葛亮的援軍。
申儀就像一條隨時蓄勢而動的毒蛇,反復不一,只要一侵害到他的利益,他就會毫不猶豫得咬你一口。
對于毒蛇,最好的方法便是暫時不侵入他的領地之中,這樣才能令他暫時放下戒心,這也是剛才糜旸做出那種“承諾”的原因。
在思考歷史上發生的事時,糜旸突然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一點。
在歷史上申儀發起叛亂的時候,申耽是被迫裹挾出兵的,也就是說一開始申耽并無反叛劉備之心。
歷史上的東三郡之亂,與目前的時間點相差不遠,所以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很可能在目前這個時間段,申氏兄弟已經因為理念不同,而發生不合了。
既然如此,糜旸倒是可以利用這點,好好謀劃一番。
在糜旸率軍離開西城的第二日,申儀收到了申耽的回信。
在申氏兩兄弟中,兄長申耽相比于申儀,更安分一些。
所以他寫給申儀的信件,內容中多是勸諫申儀安分之語。
當這份信件送到申儀手中時,申儀卻覺得申耽有些過于軟弱了。
他本意寫信是將糜旸的表現告知申耽,想與他一同探討下糜旸的表現是真是假。
沒想到的是申耽竟然不在意糜旸的表現,卻反過來勸諫他安分守己,這讓申儀心中對他大兄越發不滿。
當初孟達與劉封攻打漢興郡時,申氏兄弟中,申耽便是力主投降的那人,而申儀更傾向于擁兵自重,轄郡自封。
因為申儀認為漢興郡位置之緊要,如果不先談好價碼,就直接投降,過于不值了。
而且申耽在投降之后,還將妻子宗族都遷往成都,此舉更讓申儀不滿。
只是那時上庸太守是申耽,申儀雖對申耽的行為有所微詞,但亦是無力抗拒。
但是現在不一樣,申儀在劉備的加封下,獨自占據西城,與兄長申耽各據一城。
在這種情況下,申儀心中對申耽已經不是往前那么服從了。
申儀在看完申耽的信件后,將信件丟進火盆中燒毀。
看著兄長好心告戒的言語在火焰中化為灰盡,申儀的眼神中夾雜著不明的意味。
亂世之中,哪有什么忠誠可言,唯利是圖才是正道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