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作為劉備手下實質上的丞相,當他出班說話之后,整個大殿中瞬間安靜下來。
在寬闊的大殿之中,諸葛亮孑立在眾臣之中。
他的臉上亦充滿了悲憤,但見識深遠的他,哪怕心中再悲憤,卻不會讓這種悲憤的情緒
掩蓋了他的見識。
當諸葛亮勸阻劉備現在不可貿然北伐之后,他隨即在大殿中說出一句話。
曹丕殘暴無道,竟敢篡漢,致天下人心沮喪,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當諸葛亮這句話說出之后,大殿中的群臣紛紛對諸葛亮側目,就連劉備的臉上亦浮現詫異。
諸葛亮的話語很明顯是在勸劉備稱帝。
但群臣紛紛側目之時,心中亦有著對諸葛亮的敬佩。
大殿中的眾臣皆是有才智之輩,他們知道一旦曹丕篡位稱帝,那么劉備的稱帝之舉亦勢在必行。
否則縱算現在有能力北伐,那么北伐之舉亦將師出無名。
天下間已無漢室,匡扶漢室的口號還怎么能用
但是知道歸知道,在這敏感的時機,諸葛亮卻率先敢出來勸進,不顧將來可能存在的非議,這足以證明他一心為公的作風。
否則以諸葛亮現今的權位,他想安排幾位喉舌為他探路,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諸葛亮站立在大殿之中,他感覺到有不少大臣用審視的目光注視著他,但他卻絲毫不在意。
諸葛亮知道曹丕突然篡漢的目的是什么,他亦也知道若大漢的名號在世間消失太久會有什么后果。
因為知道,他便不能坐視不理。
況且據糜旸上書中所言,北方隱有天子劉協遇害的消息流傳,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稱帝是刻不容緩的事。
劉備見是諸葛亮率先出來勸進,他的態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群臣見劉備對諸葛亮的勸進表示沉默,不少大臣的心亦開始活絡起來。
在諸葛亮發言之后,太傅許靖亦出班向劉備建言道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咸思劉氏。
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
當此危難之際,大王當應時而出,重續漢基。
當許靖出班建言劉備稱帝后,整個大殿中的臣子心思越發活絡起來。
諸葛亮乃是大殿群臣中實際權力最高者,而許靖相比諸葛亮,他的實際權力雖然不如諸葛亮,但他的名聲可謂是天下聞名。
不提許靖自身在經學上的突出成就,就說他年少時善于品評人物的本領。
在他的品評舉薦之下,許多名士紛紛開始身居要位。例如荀爽、韓融、陳紀、韓馥、劉岱等,哪個不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
許靖能舉薦他們,而這些大名士亦不拒絕許靖的舉薦,足可以說明許靖在天下間士人心中的威望。
在名聲方面,許靖與魏國的三公之二華歆、王朗不相伯仲。
而曹丕任用這兩位大名士擔任魏朝的三公,就是在利用他們的名聲,為自己篡漢背書,證明自己得到了天下士子的支持。
所以當許靖出來建言后,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出來勸進。
這些勸進的大臣中,如諸葛亮與許靖一般明事理者不少,但善于投機者亦不少。
他們見諸葛亮與許靖這兩位大臣都開始勸進,那他們又豈能無動于衷呢
但就在大殿中的群臣在諸葛亮與許靖的帶領之下勸進時,被勸進的對象劉備卻始終不發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