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層關系之下,糜旸的知禮讓滿寵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
滿寵終于轉過頭來正視糜旸。
在滿寵正視自己之后,糜旸對著滿寵繼續說道“今旸僥幸得擒滿君,滿君如若翻然改圖,唯義是從,我必上奏漢中王保君富貴,全君勛業。”
日后旸與君則可并肩作戰,分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俱窮。”
面對糜旸的招攬,滿寵臉上并沒有浮現詫異之色,但他的臉上也沒有浮現意動之色。
他只是用打量的眼神看向糜旸說道:“若我不從,是否就是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
對于滿寵的這個疑問,糜旸并沒有回答。
可是滿寵卻接著說道“足下家有糜君高賢,又出身名師門下,應當知曉君子死節一事。”
“當初足下信中,不就寫明“愿成君死節”嗎”
“我受武帝厚恩,今行年六十又八已然知足,正是聲名俱滅時邪”
滿寵的言語很明確的表達了他的態度。
那便是寧愿死,也不會改換門庭投效劉備。
在滿寵的明言拒絕之下,糜旸并沒有放棄。
糜旸繼續對著滿寵勸說道“我觀滿君之才,有古賢之風。故君貴審才,臣尚量主。
君用忠良,則伯王之業隆;臣奉暗后,則覆亡之禍至。存亡榮辱,常必由茲。
今操子逆賊丕篡奪漢室基業,人神共憤,其無才無德,最終唯有身死族滅一途。
烈士之于所事,慮不存己。夫諸侯之臣,義有去就。況君與逆魏無純臣之分乎
詩云“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言去邦,就有道可也。滿君無須有所疑慮。”
雖然糜旸之前寫信說要成全滿寵的死節,但那是兩者對立時的糜旸攻心手段。
面對滿寵這種有才有德的賢者,若是有可能,糜旸是不會殺害滿寵的。
畢竟滿寵與曹仁不同,正如糜旸所說,滿寵原本就是漢臣。
如今天下三強鼎立,說到底本質上還是華夏子民在內戰。
糜旸并不想因為內戰,而讓華夏民族的優秀人才損失太多。
所以糜旸的勸降是很有誠意的,不是如之前勸降曹仁一般,只是在走流程。
可是面對糜旸的第二次勸降,滿寵的臉上還是浮現決絕之色。
滿寵感謝糜旸對他的看重,所以他對著糜旸一拜道“足下不用再白費口舌,我心意已決。”
“今日就讓我試試足下之刀是否利乎”
糜旸與滿寵兩人之間的舉動,看的在場的有些人一愣一愣的。
他們不知道為何本來還誓殺對方而后快的兩人,這時卻開始禮敬對方起來。
其實這是當代士人間的一種潛規則。
各為其主時怎么惡語相向,怎么打生打死都可以。
但是在一方取得勝利時,那么勝利的一方對失敗的一方也會保持著足夠的尊重。
有容乃大,乃是中國傳統士人的優秀品德。
在滿寵第二次拒絕自己的勸降之后,糜旸臉上并沒有浮現怒意。
但是他也不打算再勸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