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樣一個緊要的職位,劉備的心中早有一個合適的人選。
那人便是諸葛亮。
作為將他一手扶上天子寶座的功臣,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之情是非常深的。
況且自劉備入主益州以來,擔任軍師將軍的諸葛亮,實際上早已成為了劉備勢力中的“丞相”。
當劉備在群臣面前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后,雖然諸葛亮是從一雜號將軍直接一躍成為丞相。
雖然這代表著諸葛亮從今日開始會是除劉備之外,掌握全國最大行政權力的人,但是群臣的臉上都沒有浮現不服之色。
諸葛亮的功勞,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的德行這些年來早已經是有口皆碑。
由他擔任大漢的丞相一職,可謂是眾望所歸。
而諸葛亮在聽到劉備任命自己為丞相后,他從容地從群臣的行列中走出對著劉備一拜。
在他的臉上看不出成為丞相的喜悅,但這并非是他覺得丞相一職不夠體現他的功勞。
而是他對別人夢寐以求的丞相一職,真的沒有多少熱衷。
在他看來只要能匡扶劉備安定天下,那他不管是雜號將軍,還是丞相,這對他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同。
在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之后,劉備便開始了三公的任命。
三公稱號,最早可追朔到商代。
三公并不是固定的官職名稱,他原本只是一種人臣最高職務的統稱。
所以數百年來,三公所代表的具體職位便不固定。
丞相的加強版相國一職,最早便是三公之一。
及至東漢時,三公便具體變為三個官職的總稱。
這三個官職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其中以太尉一職居首位。
只是雖然東漢時仍然有三公官位,但是劉秀在建立東漢后,他感覺到三公的職權過大。
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于是他便對官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早期時,凡位列三公者盡可開府,三公被人譽為三府。
但在經過漢光武帝劉秀的改革之后,雖然名義上三公仍然是地位很高的官職,但三公的實權漸歸尚書臺。
后來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
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自此之后三公不僅受制于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于外戚、甚至有的三公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
本來按照經學家的說法,相國輔左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災異,皇帝、相國都要引咎自責。
但在東漢時,皇帝把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罷免。
大儒仲長統就曾說過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
只是三公雖然已經沒有多少實權,但是三公的榮譽依然在。
三公是朝廷的臉面,它們往往由大儒擔任,以此來彰顯中央朝廷的正統性與權威性。
目前在劉備的勢力中,論名望,唯有許靖適合擔任三公一職。
因此劉備便當眾拜許靖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至于三公中的太尉與司空,因為目前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劉備決定擱置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