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其中就有一位名為孫禮的大將。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
孫禮年輕時,曾與母親失散,當時賴鄉人馬臺救護其母,母子方得重逢,孫禮便將所有家財盡數贈予馬臺以示感恩。
后來曹操攻平幽州,征聘孫禮為司空軍謀掾。
那時馬臺因受事件牽連而即將面對死刑,當時已擁職權的孫禮為報舊恩,私自讓馬臺越獄逃亡。
他自己則不愿潛逃,徑自前往主簿溫恢之處自首。
溫恢探知始末后,非常欣賞孫禮有恩必報的行徑,于是把事情告知曹操,最后孫禮與馬臺都獲免死罪。
不久孫禮升任河間郡丞,再遷任滎陽都尉。
當時魯國地界有數百個山賊,憑恃險要,為禍百姓,于是朝廷命孫禮為魯國相。
孫禮到任后,立刻犒賞軍吏,下令得賊人首級者可獲賞。
另一方面他又向賊人施以懷柔政策,招降納附,不久就令當地社會秩序轉好。
如今孫禮擔任的是襄陽太守一職。
在知道對岸的關羽在進行著大量的兵馬調動之后,孫禮當即起身對著曹休建議道
“賊軍有漢水為憑,必輕裝果決,為的是速戰速決,故而當今我軍不能與他們正面作戰。
我軍應當分兵據守偃城,讓他們無法深度進入我軍疆界,盡量拖延時間,把他們的銳氣泄掉。
然后再從容地挑選精壯騎兵數千人,沿著漢水河道南下,等待漢水水流的斷絕,渡河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是最好的辦法。
若命令樊城附近的其他縣城長官,依靠險要自己固守。
再將自己所用的糧食物資等以外,剩下的全部燒毀,再把田野中的莊稼全部割光,讓來犯的敵人沒有東西可補充給養,這是一般的辦法。
若想著憑借著半渡而擊的優勢,主動出擊賊軍,這是臣認為的最不好的辦法了。”
孫禮出來建言后,根據當今形勢分別列舉了上中下三策。
而曹休在聽完孫禮的建言后,果斷采取了孫禮的上策。
在曹休看來,因為有著漢水的存在,關羽大軍攻打樊城算不上遠征,所以孫禮的中策作用不大。
至于下策,雖然在兵法上來說是最合適的辦法。
但是魏軍并沒有制水權在手,漢水綿長,魏軍根本就無法料到漢軍會在何處登陸,怎么半渡而擊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換源a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huanyuana
相比之下孫禮的上策,才是最符合如今的做法。
于是乎曹休馬上讓孫禮領兵數千出鎮偃城,他自己則率領著剩下的大軍駐守樊城,等待著關羽大軍的到來。
而當孫禮領軍數千出鎮偃城后,關羽的大軍亦正式開始渡河
漢章武元年十月初,漢大將軍關羽領軍四萬號稱七萬,從漢水渡江兵鋒直指樊城。
時隔一年,關羽再攻樊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