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兵制,在守護邊疆時有著奇效。
在這系統的兵制之下,若是當邊疆預警時,曹魏的統治者一方面可利用北方交通的便利條件,統帥中軍親自支援邊疆。
另一方面,曹魏統治者可詔令天下各大都督區,讓他們各自領兵支援遇襲的都督區。
在如滾雪球一般的召集之下,不久后曹魏的大軍往往會突破十萬大關。
從而在強大的兵力之上,讓敵人感受到一種絕望的感覺。
可以說雖然曹魏的經濟一團糟,但是由軍事大家曹操親手改革的曹魏兵制,是目前天下三大勢力中最先進的制度。
但是曹操及曹丕為了防止地方軍權過重,所以他們便不斷加強,直接掌控在他們手中的中軍的兵力及精銳程度。
在曹丕即位時,直接掌握在他手中的洛陽中軍,就已經達到十數萬之眾。
這十數萬大軍是曹魏所有兵力中,最精銳、披甲程度最高、訓練最高的大軍,沒有之一。
這十數萬大軍是曹操留給曹丕的,震懾地方的最有力保障。
在后來時,曹魏的中軍甚至已經達到二十多萬之眾,單單曹魏的中軍就可以開展滅國之戰。
歷史上曹魏地方不斷發生叛亂,最著名的就是淮南三叛。
司馬三黑之所以能成功平定淮南三叛,本質上就是曹魏中軍對地方軍的一種碾壓態勢。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之時,曹叡為了抵抗諸葛亮的大軍,將一部分中軍的統帥權交予司馬懿。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的是奪取隴西,但其實諸葛亮還有一層目的,那便是尋找一個機會,在野外將司馬懿統帥的曹魏中軍給完全吃掉。
只要諸葛亮能把曹魏震懾天下的中軍給打崩,那么曹魏頃刻間就會陷入莫大的危機之中。
鹵城之戰時,諸葛亮離他的目標只差一步,只差一步
可惜后方出了個反骨仔李嚴。
而因為鹵城之戰曹魏中軍遭受重創,所以導致司馬懿后來避而不戰,因為他很清楚他如果將剩下的曹魏中軍都賠掉,那種后果絕對是災難級的。
在曹丕領著數萬中軍從洛陽出發之時,他便從來沒想著單單靠手中的數萬大軍,可以完全擊潰糜旸。
曹丕深知己身的優勢是什么,所以在他領軍從洛陽出發時,他便已經朝著各大都督區發出天子詔令,讓他們召集兵馬來南陽郡中匯合。
后來當曹丕收到曹泰的奏報,得到關羽果然如賈詡推斷那般出兵攻打樊城之后,曹丕催促各地出兵的詔令愈發急促。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丕的天子詔令傳到各地之后,各地的刺史或者將軍,紛紛帶兵來到宛城與曹丕匯合。
其中距離南陽郡最近的,無疑是豫州刺史賈逵及兗州刺史王凌。
豫州與兗州是中原最精華的部分,所以他們的生產恢復的亦最快。
單單今年這兩州收獲的糧草,就在可以支撐己身州郡的自身取用之下,還能留下許多糧草支援其他州郡。
所以當這兩位封疆大吏領軍到達宛城時,目前在南陽郡中的魏軍,算上輔兵已經突破十萬之眾。
十萬魏軍聚集在南陽郡中,這一點讓目前在南陽郡中的曹魏上下一眾大臣,心中的自信正在不斷增強。
最重要的是,目前在南陽郡中的大魏中軍就有五萬左右。
這五萬中軍是魏武帝曹操一手調教出來的大軍,戰斗力可以說是冠絕天下。
論數量,魏軍遠在關羽與糜旸的合兵之上,論精銳程度,他們也強于敵方。
這讓曹魏眾大臣的心中怎么能不浮現自信。
而不管是糜旸還是關羽,他們都在不斷派出探子探查宛城內外的魏軍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