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大臣,大多是劉備從益州帶在身邊參贊軍機的。
在劉備前幾日去往襄陽之時,他特地將這些大臣留在大帳中,讓他們好好為關羽謀劃。
在關羽與這些大臣商議軍務的過程中,其中有一位大臣提醒關羽要小心魏軍的護軍杜襲。
這名大臣正是被劉備剛剛拜為征西將軍的黃權。
黃權能被劉備拜為征西將軍,除去劉備因為黃權在益州的聲望,想通過封賞他來穩定益州人心之外,還因為劉備是在感謝當年黃權的獻策。
“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當年漢中一戰時,世人都通過那一戰認識了法正的謀略。
但許多人卻忽略了當年在劉備的帳下,是黃權向劉備最先提出占據漢中的獻策。
法正與諸葛亮是劉備取得漢中之戰勝利的最大功臣不錯,但是黃權在那一戰中做出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黃權在談及杜襲這個人時,將杜襲擔任的護軍一職的重要性詳細告知給在場的眾人。
在黃權的敘說之下,眾人才知道原來杜襲所擔任的護軍一職竟然是如此緊要的職務。
這其實也不怪關羽等人對曹魏護軍一職的不甚了解,因為雖然護軍一職是曹操設立用來監督異姓將領的,但往往護軍一職很少在邊疆出現過。
理由很簡單,曹操在世時邊疆區域都是宗親作為主將鎮守,哪里需要什么護軍。
曹氏宗親的“護軍”通常叫軍師,純粹都是用來參贊軍機之用的。
而當世消息傳遞相當閉塞,所以縱算是關羽鎮守荊州數年,雖然他是知道護軍一職的,但是他并不很清楚,杜襲擔任的護軍有時權力可以如此之大。
黃權之所以會知道這點,乃是當年漢中之戰夏侯淵身死,張郃被推為魏軍的臨時主將后,杜襲擔任的便是張郃的護軍一職。
對于近在遲尺的敵人的“二把手”,黃權當然會派細作詳細探查。
當黃權在提醒完這點之后,關羽等人臉上雖然有著慎重之色,但是卻并未太過在意。
而當一旁的糜旸聽到這點后,他的臉上卻浮現了一絲喜色。
雖然糜旸剛剛一直在思索良策,但是他的思緒亦不全在那上面。
按照黃權的介紹所說,曹魏的護軍一職類似于后世的監軍一職。
現在杜襲本質上就是曹丕安插在張遼身邊的一個眼線,而這個眼線在必要的時候,是可以“撥亂反正”的。
在得知這一點后,糜旸的一些思路瞬間清晰起來。
糜旸當即起身對著黃權問道“公衡,試問杜襲此人如何”
本來還在商議軍務的關羽等人,見糜旸突然從沉思中恢復神情,然后起身問了黃權這么一個問題,都不禁覺得有些好奇。
難道是糜旸心中有所謀劃了
而黃權見糜旸問他杜襲此人如何,黃權雖一時之間不理解糜旸的用意如何,但他還是回答道
“杜襲此人頗有智略,曹操在世時對他很受重用,曾令他督護關中、漢中軍事。”
在聽到黃權這么說之后,糜旸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失望之色看來沒辦法在杜襲身上做文章了。
但是他的這點失望之色轉瞬即逝,因為無法謀劃杜襲,那不是還有個曹丕么。
在得到黃權的回答之后,糜旸當即轉身對著主座上的關羽與張飛一拜道
“有杜襲在張遼身邊,三萬魏軍之主實乃曹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