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中的魏軍未經歷守城戰,是沒有損傷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來日他們大軍開始與魏軍大戰,趁此時機樊城中的魏軍從背后突襲他們,那么那樣是很危險的。
沒有士卒守護的壁壘,只是死物而已。
而選擇撤圍樊城,六萬漢軍就便可收縮防線,讓自己的背后交給有著制水權的友軍。
關羽此舉的第二層用意是,一旦他撤圍樊城的消息傳到曹丕的耳中,那么曹丕會以為漢軍是怕了,是想逃跑了。
只要曹丕一浮現這種想法,那么他便會再次下詔催促張遼對他們發起進攻。
這樣的話,就等于在無形間破解了曹丕召集各地良將的做法。
關羽圍點打援的目的,只是想吃掉張遼手中的那三萬魏軍中軍,他不是要靠手中的這六萬漢軍來單挑整個大魏。
就算關羽有這個能力,大漢目前也沒這個國力來支撐關羽吃掉曹魏的整個野戰軍。
至于曹丕在聽到漢軍有撤退的意思后,會不會下詔張遼急速進兵,這一點是答桉是肯定的。
曹丕興師是因為怒氣,所以他是肯定受不了漢軍羞辱完他,還能大搖大擺安然撤退的。
若如此的話,他這次所受的恥辱就沒辦法洗脫了。
而關羽的第三層用意,就是比較隱晦了。
一旦漢軍撤圍樊城,那就代表著樊城中的曹休自由了。
本來六萬漢軍的主將是張遼,可是一旦身為鎮南將軍兼曹氏宗親的曹休從樊城中出來,那么那六萬魏軍的指揮者還會是張遼嗎
要知道曹休可不是曹泰那種廢二代。
曹休雖名義上是二代,但他實際跟隨曹操的時間,并沒有比曹仁、曹洪等一代短上多少。
而且最重要的是,曹休身上可是有戰功在身的,在曹操在世時,就對曹休很是倚重。
更何況,以曹氏宗親統御異姓大將,乃是魏軍中多年來的潛規則。
而臨陣換將,可是兵家大忌。
縱使曹丕能不調換主將,曹休這個曹氏宗親,會甘愿處在張遼這個異姓二將之下嗎
將帥不合,亦是兵家大忌。
這是關羽的陽謀,這也是關羽堂堂正正的,以退為進的用兵之道。
當然目前在大帳中能明白關羽這第三層用意的,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以關羽現今的身份與威望,他所下達的命令無須過多解釋,就可以讓眾人信服。
在下達完這個命令之后,關羽又與諸將商量了好一些事,在將全部的事都商談完畢之后,關羽讓大帳中的將領都陸續下去按命令行事。
在所有將領離去之前,關羽讓馬超與糜旸二人留下。
馬超在聽到關羽的這個命令時,并不知道關羽意欲何為。
只是關羽目前的威望、聲望都在他之上,所以面對關羽的命令,馬超亦只能領命行事。
在目前整個大漢的軍隊中,除去劉備之外,恐怕亦只有關羽指揮的動馬超了。
而糜旸面對關羽的命令,當然更加不會有什么疑問了。
只是在馬超與糜旸留下后,這個大帳中除去關羽之外,還有著第三者在。
那人便是張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