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謚號在古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而以關羽身前的權勢地位,以他生前為大漢所立下的功勛,他定然是有資格獲得謚號的那一類國之勛臣。
只是因為謚號對于一個人,乃至于一個家族的影響太大,所以關羽的謚號該用何,這幾日在新野城中的諸位大漢公卿皆是爭論不休。
不過諸位公卿大臣爭論的主要焦點,在于該給關羽何種美謚。
畢竟能被劉備帶在身邊的公卿大臣都是人精,以劉備對關羽的感情,加上關羽生前為大漢立下的巨大功勛。
若有人敢對關羽理所應當獲得美謚一事提出異議,那他是肯定會被劉備送下去向關羽親自賠罪的。
可是有些奇怪的是,按照常理來說應該對關羽的謚號最為在意的劉備,他卻在看到眾多大臣獻上的各種美謚后,采取留中不發的做法,一直不對關羽該用何種謚號做出決斷。
只不過雖然眾多公卿大臣有著疑惑,但他們卻覺得這應該是劉備這段時間過于悲傷,加上他想要好好為關羽挑選一個極佳謚號的緣故。
所以討論關羽謚號的風波很快就過去,只是在這場風波過去后,一件事的爭論便又被擺在了臺面上。
這件事便是關于在關羽薨逝之后,荊州該由誰來鎮守的問題。
相比較于關羽的謚號選擇問題,荊州日后該由誰鎮守的這個問題,這才是眾多公卿大臣心中的國朝第一要務。
因為荊州對于目前的大漢來說,實在是太過重要了,他的重要性甚至不下于今漢國都所在的益州。
對于這樣的一個要州,他的鎮守人選無疑是關乎著大漢國運的。
本來這件事是不會引起爭論的。
因為按照政治中的順位繼承慣例,當大將軍關羽薨逝之后,荊州都督一職應該由地位僅在他之下的驃騎將軍馬超繼承。
但是馬超完全是不被人所信任的,所以這個選項壓根就沒人向劉備建議過。
在將馬超當做隱形人忽略掉之后,那么鎮守荊州的大將,自然應該是車騎將軍張飛。
張飛在真實的歷史中,雖說不是如關羽一般的統帥大將。
但他亦不是后世里所編排的那般是短智之人。
相反的,張飛在真正作戰的過程中,反而是擅長用計的。
若非如此,當年漢中都督的人選,眾將亦不會公推張飛了。
而且張飛對劉備的忠心天下皆知。
從地位、能力、忠誠三方面來說,張飛都是關羽薨逝后,替代他成為荊州都督的第一人選。
可是在目前的大漢中,還有一個人選,得到了許多大臣的推舉。
這個人選便是糜旸。
糜旸現今的官職是左將軍。
左將軍雖比張飛的車騎將軍差了兩個等級,但因為這是劉備當年長期擔任過的軍職。
所以這個軍職在目前的大漢官制中,是有著特殊地位的。
而論從能力及過往的戰績方面來考量,糜旸在一些大臣的眼中,反而比張飛更適合鎮守荊州。
這倒不是說在那些大臣的眼中,糜旸的能力與張飛更強。
只是荊州有著與曹魏和江東共同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這種情況之下,糜旸是比張飛更適合鎮守荊州的。
因為無論是曹魏還是江東,都在某場戰役中被糜旸打敗過并且損失慘重。
這就讓糜旸同時擁有在曹魏與江東的巨大威名,這一點是張飛所不具備的。
況且因為當年的公安之戰,讓糜旸在荊州中擁有僅在關羽之下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