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的是,糜旸無論是之前還是今日的表現,都讓劉備認為糜旸是可以繼承他的志向,輔弼漢室繼續前進的人。
劉備的這個想法,與關羽生前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
而在這種想法之下,劉備心中早對糜旸的將來有著獨到的安排。
看著糜旸臉上的失望之色,劉備適時說道
“襄樊會戰我軍雖大勝魏軍,但這一戰亦讓我軍損失頗重。
且荊州中的糧草已經難以為繼。
當此時,荊州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連番大戰。”
“若讓你在此時都督荊州,你或許可以將荊州守的很好,但已經很難再立新功。”
“等此間事了,你便率軍回到你的益北都督區,好好厲兵秣馬,等待著來日跟隨朕一同北伐關中。”
聽到劉備的話后,糜旸瞬間驚訝的抬起頭看向劉備。
原來劉備不讓他這時成為荊州都督,抱著的竟然是這種打算。
不得不說,劉備對局勢的把握很是精準。
暫且不說襄樊會戰后,荊州的內部情況如何,就單單在這場大戰中,漢軍一眾將領就充分意識到己身的不足。
那便是沒有成建制的騎軍。
襄樊會戰漢軍能獲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在關羽與糜旸的設計下,魏軍的精銳騎軍并沒有在那場大戰中參戰。
否則的話,戰爭的勝利很可能是屬于魏軍的。
而當宛城的曹丕知道這場大戰的敗訊后,縱算他再如何不通兵略,同樣的錯誤他定然也不會犯第二次。
再加上新野往北繼續深入便是中原地帶,在中原漢軍水軍的優勢無法發揮,反而要面臨著魏軍大量騎軍的攻擊騷擾。
單單是一項襲擾糧道,就是漢軍解不開的難題。
所以為了將來更好的北伐中原,大漢必須要盡快建立起數支成建制的騎軍。
而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唯有北伐先拿下雍涼或關中地區,那里有著大量優良的戰馬及騎士。
這是從軍事方面考慮的,而從政治方面來說,長安這座漢朝舊都就位落于關中。
若今漢能將國都遷回長安,那么對現今天下的局勢,會造成一種劇變。
除去這兩方面的考慮之外,劉備之所以打算將來日大漢的主攻方向定為關中,還有著一種特殊考量。
雖然他嘴上是說要等天下一統后,憑借著自身立下的豐功偉業再對關羽追封為王。
但是那個時間是漫長的,劉備不想讓關羽等得太久。
在有捷徑的情況下,劉備是一定會想方設法去走的。
而相比于遙遠的天下一統的理想,北伐關中,還于舊都無疑是一件可以讓他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個人巨大威望的機會。
這樣的誘惑對于現在的劉備來說,是無法抗拒的。
歷史上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前,有著大把的時間為關羽賜予謚號,但他卻一直沒有做。
或許歷史上劉備的想法與現在的他一樣。
那便是在滅亡孫氏一統南方之后,憑借著這樣的功勛從而為關羽定下更高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