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日召會群臣是要他們為他出謀劃策抵御漢軍的,不是讓他們來毀壞大魏基業的。
但是雖然心中有著這種想法,殘酷的事實卻讓他在聽到這種提議后,內心在隱隱產生著動搖。
就在曹丕不知道要不要采納這提議的時候,一位嘴角露著不屑笑意的大臣站了出來。
這位大臣便是劉曄。
當看到劉曄從座位上站起身后,大殿內的其他大臣紛紛對他投去了異樣的眼光。
這人是王左之才,但他亦是根正苗紅的前漢宗親。
劉曄身份的敏感度,讓他與賈詡一般獲得了各位大臣眼中各式各樣的目光。
但面對這些異樣目光,劉曄卻顯得很是澹然。
之前他在宛城中的各種議會中,從未發表過只言片語,并非是他心中沒有良策獻上。
只是他知道因為他身份的敏感性,所以在魏軍沒有經歷一場大敗之前,他說的話不會有人聽得。
如今魏軍大敗已成事實,是他該出來的時候了。
劉曄從群臣的身影中如一位孤行者一般走出,他在來到曹丕的身前后,對著曹丕一拜后言道
“宛城絕不能棄。”
當劉曄的這一句話說出來之后,一眾方才建議曹丕棄城暫避漢軍鋒芒的大臣,立馬就都對劉曄投去了惱怒的目光。
因為劉曄是直接否決了他們的提議。
只是曹丕在看到劉曄出來說出這番建議后,他的心中卻浮現一些希望。
劉曄,他自然是不信的。
莫說劉曄,就說在場的大多數大臣,他真正信任的也是寥寥可數。
但信不信是一回事,用不用又是另一回事。
曹丕自繼位以來一直想擺脫曹操的影響,他不想在曹操死后,還成為一位受曹操蔭蔽的天子。
但在經歷過連番失敗后,特別是襄樊會戰魏軍大敗后,曹丕心中的一些想法也開始轉變。
有些事他沒必要違背曹操的囑咐。
例如劉曄這人的才華,曹操在世時也是很贊許的。
在這種心思下,曹丕用期待的目光看向劉曄,他對著劉曄問道“卿有何見解,可盡言之。”
凡有建議,則必有相應的理由來支撐,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例如方才部分大臣以武帝故事,當做最大的理由來支撐他們的觀點一般。
不過對著時局有著獨到見解的劉曄,他既然會出言獻策,那自然是不會想著扯什么曹操的虎皮來論證他的觀點。
只見劉曄對著曹丕一拜后言道
“方才議者建言陛下棄宛北歸,乃以當年武帝故事為由,然當年之事豈與今日同”
“漢中雖兵家必爭之地,更乃蜀中門戶,然其處群山之中與關中相隔。”
“因此緣由,當年先帝發大軍以守漢中,輜重兵力耗費無數。
不出數月,我軍疲態已顯,故而只能無奈退卻。
但宛城東鄰豫州,北接司隸,與中原之富庶地帶近在遲尺。
憑此地勢,不出半月,中原之兵力糧草即可馳援宛城。不出一月,河北之各路援軍亦可集結宛城之外。
集中原與河北兩國之力,縱算賊軍發大軍攻打宛城,我軍又有何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