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濃郁的悲哀氣氛的彌漫下,當天邊的第一抹陽光出現在襄陽城外時,一架六馬所御的龐大辒辌車開始緩緩出現在城門之中。
龐大的辒辌車之前,道道靈幡隨風飄揚,似在招引著關羽的靈魂歸來。
而在辒辌車之上,本來屬于天子專用的黃繒車蓋正遮蓋著關羽的梓宮。
黃繒車蓋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
除去這一件件象征著莫大榮耀的外物之外,在關羽的遺體被放入梓宮之前,他的遺體早已穿戴上金縷玉衣。
在六匹神駿的寶馬的行進之下,載運著關羽梓宮的辒辌車的行進速度并不慢。
當關羽辒辌車越過列位公卿走到最前方時,一隊隊身穿素服,頭戴白布的天子親軍羽林精騎便在漢驃騎將軍馬超的帶領下,從官道兩旁駛出。
他們默默駕駛著胯下駿馬,為著身后漢大將軍的梓宮開路。
上千聲駿馬沉重踏地的聲音響在襄陽城的城外之外,將原本悲傷的氣氛轉變為肅穆。
而隨著上千羽林精騎開始行動之后,關羽梓宮身后的眾多公卿亦紛紛邁動起自身的腳步,跟隨在關羽的梓宮之后。
而一直跟隨在關羽梓宮兩旁的,正是大漢天子劉備與漢車騎將軍張飛。
他們是在以親人的身份,在為自己的兄弟送葬。
相比于劉備,感情更加豐富的張飛,他這時的狀態還一如當日那般,一直在號哭不已。
聽著另一側不停傳來的張飛號哭聲,劉備用悲傷的眼神看著身旁的梓宮,他的眼中亦漸漸濕潤。
只是在摸到懷中的那一道文書之后,劉備的情緒才漸漸平復下來。
懷中的那道文書,是劉備為關羽所準備的悼文,他一會務必要以最好的狀態將里面的內容念出來。
在經過半個時辰多的行進之下,送葬關羽梓宮的隊伍終于來到了襄陽城西北十數里的地方。
古代并沒有良好的保存尸身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縱使劉備想將關羽的遺體運送回成都安葬也是不容易的。
除此之外關羽生前還是大漢的襄陽侯,襄陽作為關羽的屬國,若將關羽安葬在這里襄陽城外,對關羽來說也是不錯的歸宿。
因為種種原因,劉備無法將關羽帶回成都。
但在為關羽選擇墓葬地點時,劉備亦是仔細考量過的。
之所以選擇將關羽安葬在襄陽城西北的方位,是因為來日大漢的進兵方向便是西北。
榮于戰場,死于戰事的關羽,他若在天有靈的話,一定很想看到來日漢軍在西北的豐功偉績。
在關羽的梓宮在數千人的護衛下來到下葬地點后,主喪大臣鄧芝指揮著多位大力士上前,將盛放關羽遺體的梓宮從辒辌車運下。
而后鄧芝讓那數名大力士抬著關羽的梓宮,小心翼翼的放置進事先準備好的豎穴木槨墓中。
而那豎穴槨墓,早就以黃腸題湊的規則布置好。
當關羽的梓宮在大力士的抬運下緩緩放入墓中時,注視著這一幕的數千人便齊齊號哭起來。
數千人的號哭或出于真心,或出于禮儀。
但不論他們的本心如何,這一刻他們的號哭都是在宣告著漢大將軍關羽,要徹底與這個塵世告別了。
在關羽的梓宮徹底落入墓中的那一刻,數千人的號哭一下子就達到了高潮。
就在這時,劉備踏上了關羽墓旁的一座高壇之上。
這座高壇是馬良所修建的,為關羽告祭的祭壇。
只是按照禮儀,在關羽的墓穴封墓之后,劉備才應該踏上祭壇為關羽告祭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