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身為帝王的劉備,當然不會單單從感性方面思考問題。
在這封信中,曹丕還說明了一個讓身為帝王的劉備頗為意動的原因。
“名為元從,實為宗親。宗親維國,古今定理。”
曹丕為何會那么肯定劉備一定會與他做交易呢
他的底氣就是來源于這句話。
曹丕或許沒有很好的韜略,他的心胸也并不寬大,但他的政治智慧定然不低。
他與劉備同為帝王,都深知宗親對于一個王朝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所以哪怕曹丕本人頗為忌憚宗親,但是對于他信任的宗親,他可是一向不吝嗇賦予大權的。
宗親是穩定國朝的重要屏障。
而劉備建立的大漢與曹魏相比,卻有著一個很大的不足。
雖然天下間的漢室宗親是很多的,但是劉備的身邊幾乎沒有什么本族的宗親。
在劉備建立的大漢未統一天下前,那些散布在天下的漢室宗親是靠不住的,例如劉曄、劉放甚至劉巴。
這就讓劉備所建立的大漢,缺少了一塊很重要的基石。
缺少堅定維護統治的宗親勢力會有多危險,歷史上的種種事例都已經證明。
身為帝王的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這點。
而以季漢的具體國情來論斷,劉備身邊是有一股勢力類似于他的宗親,一直從旁堅定的守護著他的大業,那便是他的元從大臣。
所以劉備在勢力有所發展后,一直不遺余力的讓各位元從大臣占據要職,甚至他一直苦心提拔培養糜旸也是出于這點原因。
只是這并不是長久之法,因為諸位元從大臣的族人并未在他們身邊。
沒有族人在身邊,元從大臣就等于沒有家族在背后支撐著他們。
這樣縱算一兩代之內,元從系大臣中會有麒麟兒出現撐起大局。
但長久下去,元從系的大臣政治份額一定會被荊州、益州系的大臣不斷奪取,從而導致這股勢力消散在劉備建立的大漢之中。
歷史上季漢勢力中的元從系勢力迅速衰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這個。
到了那一刻,什么事就都有可能發生了。
例如歷史上的北地王哭宗廟事件,那時要是元從系大臣還在朝野間掌握權力的話,該哭的一定是譙周等人。
或許劉備不知道歷史上他孫子的無奈,但有著非凡政治智慧的他,當然明白將一眾元從系大臣的族人收回的好處。
只要他們的上百族人回歸,那他就可以利用帝王的權力,讓他們與荊州、益州系的大臣的女卷聯姻,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形成一股元從系家族勢力。
而再隨著張飛、糜旸等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他們的家族一定會慢慢興盛起來。
到時候元從系的最大一塊短板將被補足,大漢朝野間的政治勢力亦可以形成元從、荊州、益州三派鼎足而立,互相制衡的局面。
甚至因為糜旸的存在,元從系將來會漸漸凌駕于荊州系、益州系的政治勢力之上,繼續守護著他的后代,守護著他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
這種誘惑,的確是劉備所不能抗拒的。
因為這事關大漢的百年基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