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孟達剛剛立下大功,若是糜旸因為此事就對孟達嚴懲的話,倒也不太合適。
畢竟之前孟達為糜旸的付出,因為曹仁之死已經舉世皆知。
但是防微杜漸的道理,糜旸還是懂得的。
糜旸在放下手中的撥浪鼓之后,他立馬寫好一封上書交給丁封。
他讓丁封出去傳召進孟達之后,快速的將這封上書發往襄陽。
丁封在上前從糜旸手中接過手令后,他便快速的朝著大堂外走去。
而就在丁封走出大堂外的不久后,帶著一臉恭敬之色的孟達,就弓著腰緩緩進入糜旸的視線之中。
在見到孟達到來后,糜旸將臉上的些許不喜之色收起,恢復了平時待人時溫和的臉色。
孟達在大堂門口脫下鞋履后,便一路小跑著來到糜旸的身前數步外,然后對著糜旸一拜后言道“臣孟達拜見君侯。”
“臣奉命押運夏侯尚等人,現已經順利將一干逆犯押至堂外。”
孟達的語氣中充滿了,他對糜旸的敬畏之情。
而糜旸在聽到孟達竟然也稱呼他為君侯后,他不免覺得有些意外。
州泰是最早一個以君侯稱呼糜旸的人。
而當州泰對糜旸的這個稱呼流傳開后,鄧艾、丁奉、丁封等將自己視為糜旸私臣的將領,亦通通改口稱呼糜旸為君侯。
他們如此做,一是為尊崇糜旸,二是有意的進一步明確自己在糜旸帳下的定位。
可是縱算有越來越多的人稱呼糜旸為君侯,但這個稱呼目前還主要只是一些身份不高的將領叫的。
糜旸沒想到以孟達現在的身份,竟然還會心甘情愿稱呼他為君侯。
孟達就差沒把巴結兩個字,直接寫在臉上了。
只不過知道孟達心思的糜旸,卻沒感覺到有多欣喜。
將來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拼命攀附于他,他又有何可開心的呢
糜旸口中只是澹澹答道“諾。”
“平身吧。”
上位者應諾,這是代表知道了的意思。
聽見糜旸讓自己平身,孟達方才抬起身子。
然后他一眼就看到了,糜旸身前桌桉上的撥浪鼓。
在看見此物后,孟達馬上就意識到這是糜旸給他兒子準備的禮物。
察覺到一點后,孟達對著糜旸如獻寶般的言道
“臣在西城的府中,有一支頗善音樂的鼓吹隊伍。
若君侯不嫌棄,臣可將那支鼓吹隊伍獻給君侯。
待長公子再長大一些,便可隨時聽鼓吹演奏以為歡娛。”
在漢代兒童的娛樂活動還是很貴乏的,現在可沒有什么動畫片看。
不過這只是對于一般的百姓來說是如此。
若是出身高門世家的孩童,他們在長大一些后便可以專門擁有鼓吹隊伍,為他們演奏音樂排憂解悶。
孩童要想擁有專門的鼓吹隊伍已是不易,若這支鼓吹隊伍技藝高超,那更是孩童身份尊貴的一個重要特征。
而孟達鼓吹隊伍的技術,那可是得到過劉封認證過的。
所以按當世人情來說,孟達給糜澄的這份禮物,已經算是頗為貴重了。
孟達知道無論是他剛剛的稱呼,還是他現在主動獻上鼓吹隊伍給糜澄的行為,在流傳開來之后肯定會被時人詬病他乃是奉承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