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劉備是知道的,關羽從未向劉備隱瞞過這些事,關羽亦隱瞞不了。
正因為知道這些事,所以當劉備得知張溫奉孫權之命,要特地北上拜會糜旸之時,他腦中的第一反應便是孫權想故技重施。
而相比于關羽,如今孫權派遣使者求見糜旸,是一件更為敏感的事。
因為現在的糜旸還不是荊州都督。
當然也可以將這件事理解為“同僚”之間的正常拜會,主要是得看劉備這個君主如何看。
鄧芝在稟報完這件事后,就一直在暗中觀察著劉備的神色。
久處官場的他,知道這件事對糜旸的利害關系。
鄧芝與糜旸在過往并未有深交,但以糜旸過往的表現,鄧芝對糜旸的感官還是不錯的。
在這種情況下,鄧芝想著為糜旸解決掉這個麻煩事。
鄧芝主動劉備一拜言道“陛下,孫權素有野心又實為外藩,臣以為當否決張溫此請。”
鄧芝覺得要想讓糜旸避免這個麻煩事,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張溫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見鄧芝主動向自己提出建議,劉備的臉上浮現一些笑意。
“鄧卿誠誠君子也。”
能主動為同僚排憂解難,不是君子還能是什么。
劉備在夸贊完鄧芝之后,他并未同意鄧芝的建議。
相反的劉備對著鄧芝言道“派人告知張溫,他所請朕允了。”
聽到劉備的決斷是這個,鄧芝臉上浮現詫異之色。
他不覺得自己能看出來的問題,劉備會看不出來。
可是劉備在看出來孫權的一部分用心后,卻還是打算讓張溫前往,這倒是讓鄧芝有些不解了。
不過鄧芝雖然有所不解,但他知道為人臣的度在哪里。
糜旸與他的交情也尚未達到,讓他再次向劉備進言的地步。
所以他在聽到劉備的命令后,便緩緩退下命人傳令去了。
在鄧芝走后,劉備看著他所處的這座空蕩蕩的大殿,他突然感覺到有些冷。
高處不勝寒呀。
也許當年關羽處在這座大殿中處理政務的時候,也會有著這種感受吧。
鄧芝臨走之前臉上的不解之色,他自然是看到了。
劉備知道鄧芝不解的是什么。
但是他自有自己的考量。
無論是以糜旸過往的表現還是從他的身份來說,劉備對糜旸都是信任的。
但是他信任糜旸,不代表孫權派遣使者與糜旸相見一事,不會引起他人的流言蜚語。
正如當年關羽所面對的那般。
而人言可畏四個字,無論用在什么人身上都是適用的。
本來自己可以運用權力,為糜旸很好的化解這件事,但是他卻不能那么做。
因為糜旸遲早一日會如當年的關羽一般,坐在這座大殿中執掌著一州軍政。
那么一些事糜旸遲早都會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