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
在想通這一點后,鄧艾便一臉堅定的看向前方。
而鄧艾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在思考事情的時候,他前方不遠處的吳懿心中也在天人交戰著。
在昨夜,糜旸曾特地召他前往州牧府過。
在他面見糜旸之時,吳懿本以為糜旸是想試探他這段時間來閉門不出的用意。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糜旸與他見面后并沒關注這點。
糜旸只是問他道“圣人有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比魚和熊掌更為珍貴的是士人之義。
吳君可曾忘記何為士人之義”
昨夜糜旸突然問他這個問題時,吳懿一時怔住無法作答。
而見吳懿回答不上來,糜旸也沒有怪罪他,他只是讓吳懿回去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可是吳懿自昨晚回來后,也一直沒有明白糜旸那個問題的深意是什么。
不過吳懿還是從糜旸的那個詢問中,敏銳地察覺出今日的閱兵儀式絕對不簡單。
只是到底會是什么呢
糜旸現在已然大權在握,他以后在梁州完全可以安枕無憂,他還有什么不滿足的,還要做些什么呢
這個問題從昨夜一直困惑到吳懿現在。
由于糾結于內心中的困惑,所以不知不覺間吳懿已然跟隨著大部隊來到了城外。
舉行閱兵儀式的地方,就在南鄭城外一里處。
畢竟今日隨同糜旸一同參加儀式的官員足有數百人,如此多的人也不能讓他們一直徒步走到數里之外的大營中。
當到達舉行閱兵儀式的地點之后,一座可容納上百人的,離地數丈的高臺出現在眾人的眼中。
這座高臺是當年曹操攻下漢中后,用來檢閱部隊所建立的。
后來漢中落入劉備的手中后,他也沒有命人拆除這座高臺。
或許在劉備心中,繼續留著這座高臺乃是他戰勝曹操的最好標志。
現在隨著時日的變遷,這座高臺的擁有者卻變成了梁州牧糜旸。
在糜旸這上千人的隊伍到來前,三萬漢中大軍就已經在各級將校的帶領下,靜靜地等候在高臺下方的廣闊空地之上。
整個梁州中的正兵,本來總共加起來有近五萬之眾。
但是在糜旸裁汰老弱的情況下,近五萬大軍就只剩下三萬之眾。
梁州的大軍本就是百戰精兵,現在又在經過大范圍的裁汰之后,剩下的三萬軍士更是一支當世不可多得的強軍。
當然最重要的是,經過將近半年的不斷努力,現在這三萬大軍的中基層將官,大部分都是糜旸的嫡系。
這一點才是糜旸最想要的。
正是在完成這一點后,糜旸才會決定進行閱兵。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當糜旸的車駕出現三萬大軍的眼前時,三萬漢軍的目光在各自將官的帶領下,紛紛朝著糜旸的車駕注視而去。
煌煌烈日之下,三萬堅定目光中充滿著崇拜與狂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