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三老”怎么會不想將這個位置,傳給自己的后人呢
一代兩代之后,后世人所熟知的地方豪強便不出意外的出現了。
正因為地方豪強的前身大多都是“三老”,他們才會在自己家鄉擁有那么大的影響力。
由于這種在當地的強大影響力,所以很多大漢朝廷直接委任的縣令,乃至于太守,都不敢與地方豪族硬抗。
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乃至于性命,慢慢變得與當地豪族同流合污。
這便是漢代時期的“皇權不下鄉”。
在皇權不下鄉的情況下,大量的土地兼并及蔭庇人口的行為開始變得猖獗了起來。
數之不盡的良田被侵吞,數之不盡的良民為了生計被迫成為地方豪族的家奴。
而人口與田畝,便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根本。
當這兩個根本失去之后,只會導致大漢的國力越來越弱,而地方豪強的勢力卻越來越強。
再加上他們在官場上的政治影響力,他們才有膽量對抗中央政府,扯旗造反。
這一點糜旸知道,在場的大多數官員都知道。
可是以往沒有人敢捅破這層窗戶紙,現在鄧艾卻要將這層窗戶紙捅破了。
三長制雖然聽起來與三老制有著相似之處,但是他的條條內容都是在針對三老制的隱性特權而設置。
何為三長
即在鄧艾的設想之中,以后梁州的五家為鄰,設一鄰長;
五鄰為里,設一里長;
五里為黨,設一黨長。
這便是為三長。
而三長的權責范圍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征收租調,征發徭役和兵役。
正因為鄧艾想設立的三長有著這種職責,高臺上的一眾官員中的大多數人才紛紛炸鍋。
能在漢代成為官吏的,很多都是地方世家豪族出身。
他們祖祖輩輩干的事,他們當然知道。
畢竟他們現在能當上官吏,靠的就是祖祖輩輩干的那些事。
三長制一旦實行下去對梁州有利嗎
那肯定是有的,任何人用腦袋想一下就知道。
一旦三長制成功在梁州實施,那么肯定會有大量的田畝、人口被清查出來。
到那時候梁州的國力肯定會大大增強。
只是一旦三長制成功實行,那就代表他們所在的家族,就沒辦法再像往常一般蔭庇人口,兼并良田。
這對家族勢力是一種重大的打擊,也是對他們的現有利益一種巨大的侵害。
原本坐著的諸位官員還以為鄧艾是想借助今日這個舉國歡慶的時機,來隨意獻上一個策略討糜旸的歡心。
結果沒想到,鄧艾哪里是為了討糜旸歡心,這明明是想奪取他們的利益
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利益被人侵害時,沒有人能保持鎮定。
于是就在鄧艾剛剛表述完三長制的內容后,高臺上的官員中立馬就有一人起身呵斥鄧艾。
這人名蕭普,乃是沔陽蕭氏的當代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