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旸與諸葛亮目前雖天各一方,但隨著關系的轉變,兩人之間的交流相比于從前,反而變得更加頻繁。
而就在糜旸寫給諸葛亮的信送出去之后沒有多久,他亦收到了諸葛亮的來信。
從時間上推斷,這封信當然不會是諸葛亮的回信。
這封信乃是在諸葛亮南下僰道之時寫給糜旸的,信中的內容講的正是諸葛亮對鄧艾的看法。
由于是諸葛亮的來信,故而在糜旸一收到這封信后,他便展開看了起來。
本來糜旸以為諸葛亮是擔憂北境局勢才會寫這封信,可當他看完信中的內容之后才發現,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是在告戒他要小心鄧艾的品性。
諸葛亮的告戒,一下子就讓糜旸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后世經常有人因為馬謖這個污點,認為諸葛亮缺乏識人之明,其實這點是不對的。
無論再有識人之明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甚至劉備也是如此。
現在在成都附近作亂的黃元,當初便是得到劉備的賞識才步步高升的,而在任命黃元之初,諸葛亮就曾勸諫過劉備黃元不可信任。
可劉備并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阻。
諸葛亮的識人之明不如劉備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便認為諸葛亮無識人之明,相反諸葛亮是頗有識人的眼光的。
歷史上劉禪執政中前期的大臣,全都是諸葛亮親手提拔并一一安排在關鍵位置上的。
在諸葛亮死后若沒有那些大臣的輔左,以劉禪的智術,季漢只可能滅亡的更早。
糜旸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當諸葛亮對他提及鄧艾性格的弊病時,他立即就重視起這件事。
諸葛亮在信中所言及的鄧艾的性格弊端,與他在歷史上所展現出來的十分相似。
而歷史上正是這樣的性格弊端,才讓鄧艾最后步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歷史上的石包出身與鄧艾差不多,最后卻能成為西晉的開國郡公,不是他的功勞比鄧艾高,乃是他比鄧艾會做人多了。
本來身為穿越者的糜旸,應該比諸葛亮更了解鄧艾的性格才是。
可鄧艾在糜旸面前那可都是恭敬本分的,故而糜旸實在并未察覺到鄧艾在外人面前,會有著矜能負才的一面。
現在既然已經知道這一點了,那么糜旸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防患于未然,是糜旸一向的信條。
思考之下,糜旸起身走向他的內帳中。
內帳作為糜旸日常休息的場所,占地空間并不算大,但就在這不大的占地空間之中,卻林立著一層層書架。
在那些書架之上,擺放的是糜旸收集到的各類藏書,這些在當世來說可都是寶貝。
糜旸漸漸走到一處書架下,然后憑借著腦海中的記憶,在一大堆竹簡中抽出了一卷。
這處書架是糜旸專門用來擺放歷史典籍的位置,而他所特意抽出的這一卷竹簡,正是史家巨作史記中的一傳絳侯周勃世家。
取出這一篇竹簡后,糜旸便高喊讓丁封入內,在丁封入內后糜旸將手中的竹簡交到他手中,并對他囑咐道
“命人快馬加鞭,將這送至士載手中。”
丁封聽到這句話后,不疑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