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這次北上是想立功的,不是想著無端受人非議有損清名的。
可是面對馬謖的進言,鄧艾一直就一個態度無動于衷。
馬謖見一直勸不動鄧艾,作為鄧艾副將的王平又不愿意和他一同勸諫,他就難免有些氣急敗壞。
馬謖在益州一向以智略百出聞名,往日就連諸葛亮都會時常采納他的計策,這讓馬謖往日中一直自視甚高。
但讓馬謖沒想到的是,丞相都不會對他的諫言置若罔聞,鄧艾這個卑鄙出身的小人竟然敢如此。
當然再如何氣急敗壞,馬謖一個護軍還是沒辦法染指大軍的指揮權,他便只能暗自生悶氣,并找軍中的一些好友飲酒敘舊。
與好友敘舊之時,馬謖難免會向他的好友們傾訴自己內心的煩惱。
傾訴的多了,自然就變成牢騷了。
由于馬謖的身份特殊,他的牢騷很快就傳遍了全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心。
當鄧艾聽說這件事并讓人查實后,立即變得大怒。
他之所以按兵不動,是為了消耗敵軍的銳氣,馬謖向他建言時,他也曾一五一十說出過自身的謀劃。
可他卻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馬謖竟然還敢語出異議,擾亂軍心。
這就是鄧艾不了解馬謖這個人了。
馬謖乃是三國時期剛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人物。
歷史上諸葛亮都把陣圖給馬謖畫好了讓他照著排兵布陣,他都能搞出上山自殺這種令諸葛亮欲哭無淚的事,他還有什么事是干不出來的。
鄧艾為了穩定軍心,他直接下令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想將馬謖當眾仗責三十。
當鄧艾的這個命令傳遍全軍后,馬謖感到意外且憤怒就不說了,就連王平、石包等諸將也頗為意外,并且他們都為馬謖求情起來。
性格沉穩的王平就對鄧艾勸道“馬護軍,丞相親信,還望校尉慎重。”
王平并沒有對鄧艾說馬謖罪不至此,因為從軍法方面來說,鄧艾的處置沒半分毛病。
可是問題出在馬謖的身份上。
王平能對鄧艾說出這樣的建言,足以說明他是真心為鄧艾好。
可惜的是馬謖有剛愎自用的毛病,鄧艾卻有情商是負數的毛病。
這一點在他獨當一面的時候,表現的更為明顯。
鄧艾之所以會懲罰馬謖,是因為他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便是為了耗敵軍銳氣,等到敵軍自亂陣腳時他再主動領軍出擊,必可一戰而勝。
現在他與敵軍相持近一月,按照他的估計黃元叛軍的自亂陣腳可能就在這幾日了。
這時候己方卻出現軍心動搖的隱患,那不是在耽誤國家大事嗎
這對鄧艾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況且直接懲戒馬謖,也是最快能穩定軍心的辦法。
對于王平的好心相勸,鄧艾最后只是說道“銜命平叛,奉指授之策,操獎懲之權,正合權宜。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速之可也,又豈可因人情而猶豫
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于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