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萬魏軍都已經在陳倉城外集結之后,一道由魏侍中劉曄親自寫就的檄文開始從陳倉城中發出,然后以極快的速度向外傳播開來。
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凡是大戰之前,發起進攻的那一方總會想著寫一封檄文布告天下。
在看重名義的當世,一封檄文發揮的力量,有時也不容小覷。
漢中與關中相距不遠,再加上在曹真的有意傳播之下,伐蜀文很快就傳遍了漢中大地。
理所當然的,作為漢中大地的主宰,糜旸也在第一時間收到了這封檄文。
“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于泯滅。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夏。”
在看到這一句時,糜旸心中是有贊同的,盡管他與曹魏乃是敵對方,但曹操的確有功績,這點沒的黑。
“今主上圣德欽明,紹隆前緒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
當看到這一句時,糜旸就難免有些嗤之以鼻了。
曹丕真會給自己臉上貼金,曹叡在位用這一句話倒也配的上,他怎么敢的
而隨著繼續的觀看,當看到“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雍州、驃騎諸軍,五道并進”后,糜旸的臉上浮現一些有趣之色。
這樣的進兵方略,他頗有似曾相識之感。
可接下來的內容,卻讓糜旸有些哭笑不得了。
“劉備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中更變違,背信棄義,可謂人神共憤。”
“加之糜子成數逞奸惡,害我良將,今又盤踞漢川,窺視我邊境,侵擾我氐、羌,害我良善百姓,彼之狼子野心,路人皆知也。
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河西大勝,百族臣服,方內無事,蓄力待時,并兵一向,而漢中一州之眾、分張守備,必難以御天下之師。
南方邊鄙之兵,難以敵堂堂之陳。比年以來,益州曾無寧歲。征夫勤瘁,民困倉空,此皆諸賢所親見也。
蜀相壯見擒于秦,公孫述授首于漢,漢中之惡,在于糜姓,糜姓一日不空,則天下永無寧日,此皆諸賢所備聞也。
今國朝隆天覆之思,宰輔弘寬恕之德,先惠后誅,好生惡殺。
往者劉琮舉州內附,位為上司、寵秩殊異。
正所謂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窺禍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長為周賓,陳平背項,立功于漢。
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追微子之蹤,列陳平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
若梁州士民,悔然歸正,棄糜逆而歸王師,王師必保爾等安堵舊業,農不易畝,市不回肆。
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若癡信糜賊,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
愿詳擇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聞知。”
糜旸在看完這段內容后,他問下方的法邈道“這便曹真所發的伐蜀文”
法邈都快急壞了,可是他卻又不能不回答糜旸的問題,他只能點頭應是。
在得到法邈的肯定之后,糜旸不禁大笑起來,他不屑地將手中的檄文扔于地上,而后口中嘲諷道
“數十萬雄兵在握,曹真卻何懼我也”
當糜旸說出這句話話,在座的梁州屬臣先是一愣,然后他們便覺得糜旸說的很有道理。
說是這篇檄文名為伐蜀,可通篇大部分內容都在針對糜旸,鼓動梁州的士民背叛糜旸,好像將糜旸擊敗,整個蜀地都能頃刻間拿下一樣。
若沒有糜旸的點醒,他們可能還不覺得哪里有問題,但在糜旸的提醒之下,他們卻反應過來,這不正是魏軍懼怕糜旸的一種表現嗎
這篇檄文與其稱為伐蜀文,不如說是伐糜文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