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二人之韜略,難道會不知道來日賊軍若攻打漢中之際,會動員出一股可怕的力量嗎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這句話是丞相當年隆中對中的一句話。
而丞相的隆中對出于十數年之前,十數年的魏軍便已經是天下難以爭鋒之勢。
十數年后的魏軍實力勢必更上一層樓,這點不僅丞相與翼侯知曉,天下人也是知曉。
可丞相與翼侯既然知道這一點,他們又為何在漢中設下這連綿的防御線呢
難道他們不知道,以漢中的國力,甚至以大漢的國力,在這連綿的防御線上與敵軍反復拉鋸,是一件極為不利的事嗎”
糜旸的解釋層層遞進,成功讓馬超陷入了沉思之中。
諸葛亮以戰略思想聞名當世,法正以詭辯莫測的戰術令魏軍喪膽,這二人合力打造出的漢中防御體系,當不會忽略這樣的致命弱點。
可他們二人卻還是這么做了,這說明有一點原因,讓他們不得不這么做。
而這點原因,卻是什么呢
“謀一時者,不足以謀一世。謀一隅者,不足以掌全局。
這是當年陛下教導我的話,以前的我并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但現在我卻漸漸地懂了。
當年丞相與翼侯之所以要在漢中設下連綿的防御線,乃是他們皆是謀一世,掌全局者。
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禍福之門。
當年翼侯在布置完漢中的防御線后,便對左右說了這么一句話。
關頭陽平關并不是漢中的生死所在,而是整個益州,乃至整個大漢的生死所在
而造成這一點的,就在于人心二字。
驃騎將軍與我諸臣屬之謀,將每方面都考慮的很周到,但卻忽略了人心這一關鍵因素。”
“若采取驃騎將軍的謀略,一段時間內,南鄭是無憂的,可是陰平、橋頭、陽平關這些關隘,卻會盡皆落入敵軍手中。
而在失去這些地方后,我枯守住一座南鄭城又有何用呢
賊軍實力強大,以他們強大的國力,他們在拿下諸要塞后,足以將諸要塞守的固若金湯。
到那時,他們實際上已然奪取了漢中郡。
最重要的是,當漢中諸要塞失守的消息一旦傳回益州,傳至天下,那么大漢的人心會受到一次劇烈的震蕩。
人心本就多變,震蕩之下更是難以捉摸,一旦到了這一步,或許我守得住南鄭,但益州難道就不會有人投敵嗎”
當馬超聽到這句話后,他霎那間明白了糜旸的顧慮是什么。
而糜旸的顧慮正是歷史上所實際發生過的事。
馬超提出的策略,正是歷史上姜維守備漢中時,所采用的辦法。
從戰術上來說,馬超與姜維的策略并沒有錯,但他們卻都恰恰忽略了人心。
在歷史上的最后一次伐蜀之戰中,之所以漢軍會一敗涂地,有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便在于,漢軍中出現了一些叛徒。
但那些叛徒,難道一開始就想著投降嗎
人是最會權衡利弊的動物。
不可否認在三國時期,有許多理想,志向,情感超越利益的感人事跡,但之所以那些事跡感人,原因在于難得。
對于當世的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沒有太崇高的節操,他們就是很直接的,將追尋最大利益當做人生信條,這一點就是那眾多名士也無法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