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度割發斷志事例在前,曹洪不會再輕信我的。”
聽完吳懿的判斷后,法邈并沒有失望,相反的他臉上的笑意愈濃。
“當年赤壁之戰時,江東大將黃蓋以苦肉計詐降曹操,遂使曹軍大敗。
那一戰令曹操數年不敢南下,相比于西城之戰,哪一戰帶給魏軍的教訓更深呢
但當孟子度割發斷志時,曹軍依然相信彼之投誠,這又是何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句話很多人都記得,但若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話,天下又何至于喪亂至如此地步呢”
“依我之見,當曹洪有意寫這封信給將軍時,他心中對將軍的投誠便已經有所期待。
期待即所求,心中有所求之人,又會有多么理智呢”
這一刻法邈的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
法邈經常從糜旸口中聽過一句話
“世人常言以史為鑒,可錚錚史書給世人最大的教訓卻只是,世人很多時候不會相信那些教訓。”
糜旸的這句話,放在當下可謂是寫照的很。
法邈不知道的是,糜旸之所以會說這句話,乃是他前世熟讀三國歷史。
在歷史中,哪怕有赤壁大敗的教訓,后面東吳用起詐降來,還是經常有成功的桉例。
最著名的莫過于周魴斷發賺曹休,但除去這個事例之外,其他詐降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就連孫權都被遼東公孫氏狠狠坑過一次。
曹休、孫權包括其他被騙的人,他們并不是傻子,但他們還是中計,原因便在于他們心中有所求。
心中所求愈大,相應的理智判斷便會越低,這便是人性。
聽完法邈的分析后,吳懿覺得法邈說的十分有道理。
而法邈接下來的下一句話,更是直接讓吳懿下定了決心。
“關隘在我軍之手,無論詐降是否成功,我軍都立于不敗之地,將軍何不試上一試呢”
見法邈都已經這么說了,吳懿也不是優柔寡斷的人,他當下便應道
“善。”
他的名聲不佳,引來了曹洪的勸降之心。
可既然名聲都不佳了,還差這一件事嗎
在吳懿答應自己之后,法邈的臉上對吳懿浮現敬意
“曹洪在信中,以家鄉之情勸誘將軍,將軍能不念魂歸故里之心,而為大漢獻身,將軍高義,邈敬佩。
邈有一句州牧說的話,要轉贈給將軍。”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法邈說的最后這句話,讓吳懿聽了之后頓覺熱血澎湃。
他抬頭望向四周包圍陽平關的萬里青山,心中的豪情愈發旺盛。
他是中原人士,糜旸難道不是嗎
法邈的故鄉也不在益州。
但只要心中有共同信念,哪怕最后死于青山之內,只要身旁有同道之尸骸相伴,那又何嘗不是一種無憾呢
就憑這句話,他坑曹洪坑定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