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邈的文筆比不上糜旸與呂,但放在當世,出身名門的他那也算不錯的水準。
以他的文筆,想要寫好一封戰報,那幾乎是須臾之事。
而以他的文筆,想要讓這封戰報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那也是輕而易舉的。
畢竟在常人看來,這一次的陽平關之戰,漢軍的戰果無疑是輝煌的。
近萬魏軍喪生,魏大將軍曹真受重傷退卻,單單這兩點事實,就能給當下漢中低迷的民心給狠狠的打上一針強心針。
受了難以啟齒傷害的曹真實在不想再留在陽平關這個傷心地。
在他的命令之下,沒多久數千魏軍就護送著他緩緩朝著興勢城退去。
而當陽平關外的魏軍退走之后,漢軍陽平關大勝的消息就猶如春天的第一縷陽光一般,以極快的速度灑遍整個漢中郡。
并以不可阻擋之勢,讓整個漢中之前宛如在寒冬中的人心,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糜旸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相比于馬超的那兩場小勝,糜旸親自謀劃的陽平關之戰,無疑是一場大捷。
這場大捷充分證明了一個事實哪怕當下雙方的實力懸殊,哪怕曹真的名頭大的嚇死人,但只要糜旸還在一日,那么漢軍依然能夠取得對魏軍的勝利,一如當年。
而只要這點事實不被動搖,那么漢軍在漢中的統治基礎便是相當穩固的。
各地的守將在得知陽平關大捷的消息之后,紛紛上書給糜旸為他祝賀。
就連馬超這種平時不通人情世故的大將,也難得向糜旸上書稱贊他的武功。
馬超會主動“降低身份”向糜旸上書慶賀,不單單是出于他內心對糜旸的稱贊,還因為他知道這場陽平關大捷來的實在太及時了。
當武都城外的漢軍得知陽平關大捷的消息之后,本來逐漸萎靡的軍心,直接又被推到了頂端,這對馬超來說是有著極大的裨益作用的。
這一點對于其他地方的守將來說也一樣。
在各地守將紛紛上書向糜旸慶賀之后,還未陷落的各地行政長官,只要是還能派出信使的,也都不約而同的派出信使,告知糜旸治下民心的變化。
就連遠在千里之外的孟達,也上書告知糜旸,在陽平關大捷的消息傳開之后,漢興郡的人心得到了極大的振奮。
有不少三老都主動來請求他,愿意捐獻家中的物資,來支持左將軍打贏這場攸關國運的大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三老早已經成為世家豪強的代言人。
這一點哪怕是經過糜旸的三長制改革之后,依然還未有所改變。
三長制本質上只是對三老制的分權,不是替代。
在這一點基礎上,三老能表達出這種態度,已經是難能可貴。
之前魏軍在漢中境內攻城拔地,連戰連捷的時候,可沒有一位三老如此“公忠體國”。
梁州境內的三老的改變,證明著陽平關大捷的最大影響便是,各地的部分世家豪強愿意將寶押在漢軍身上了。
軍心與民心的雙重有利改變,讓糜旸心中的最大擔憂悄悄放下。
不過就算喜于這種改變,糜旸還是當機立斷下達了兩道命令
他的第一道命令便是下令各地守將,不要因為一時的勝利而放松警惕。
還是那句話,魏軍主力尚在,仍然不可小覷。
在糜旸看來,陽平關大捷只是象征著漢軍與魏軍的戰爭開始進入了相持階段。
而在這種階段中,實力不足的漢軍接下來很快就會陷入苦戰中。
除去警告各地守將的命令之外,糜旸還特地對部分地方三老的好意做出批示。
批示很簡單靜靜呆著,不惹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