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須為士徽一人,而讓我軍錯失良機。”
放火燒山聽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下也有許多漢軍就在山上。
所以要想放火燒山之前,就要指揮漢軍陸續退到山下,況且樹木再干燥,這么大一片山,也不是一兩日就能燒的完的。
放火燒山的事一做起來,勢必要耽誤漢軍不少時間,加之會影響民心,這都是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
在聽完諸葛亮的話后,鄧艾會意的不再進言。
而在暫時放下士徽去向的事情后,諸葛亮便馬上下令全軍盡快打掃戰場。
東面的數十里外,可還有著一支敵軍在等著漢軍去擊潰呢。
第二日清晨,打掃完戰場的漢軍便在諸葛亮的率領之下,從斧山繞道至朱褒大營的背后。
朱褒的大營離斧山不算遠。
但由于營嘯的慘烈加上斧山要道皆被漢軍所把持,所以基本上沒有存活的交州兵逃到朱褒的大營中報信。
在漢軍到達朱褒大營的背后之時,朱褒并不知道士徽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朱褒當然不可能派重兵防備他大營的背后,朱褒大營后方的防御力量稱得上十分薄弱。
甚至由于漢軍連日來都避戰不出,導致朱褒的大軍與士徽的大軍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軍心懈怠。
在這種情況下上萬漢軍在到達朱褒大營后方后,就在勐將趙云的帶領之下,輕而易舉得突襲進朱褒的大營之中。
可能是知道這一仗是南征之戰中最后的一場大仗了,因此漢軍全軍上下都十分賣力的殺敵。
再不賣力,那就什么功勞就得不到了。
一方是軍心懈怠,訓練不精的叛軍,一方是士氣如虹,身經百戰的漢軍,當這兩方大軍在大營內相遇之后,結果是早就已經注定的。
在漢軍的不斷勐攻下,朱褒的叛軍節節敗退,死傷慘重。
而在見到大勢已去后,朱褒大軍的內部也出現了問題。
朱褒是漢人,他所任用的部將大多也是漢人。
既然都是漢人,現在漢軍的勝利已經是注定的了,那么朱褒的部將為何還要為他賣命
諸葛亮在越嶲郡“只誅首惡”的政治口號,朱褒的部將可大多都是知曉的。
為了活命,一些部將開始率領本部兵馬配合漢軍攻擊起還忠于朱褒的大軍起來。
在內外夾擊之下,本就快崩潰的朱褒大軍,頃刻間便潰敗了。
朱褒這個首惡,甚至還未來得及逃出大營,便在亂軍中為他的部下所殺。
聽說朱褒已經授首之后,諸葛亮便下令讓漢軍招降起剩余的叛軍。
大多數叛軍見朱褒已死,他們紛紛丟盔棄甲向漢軍請降。
當戰爭進行到這一步,代表著漢軍成功的平定了牂柯郡的叛亂。
短短數日之間,漢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之下,不僅扭轉了被三面合圍的危險局勢,還成功的連續擊破了士徽、朱褒兩方總共近兩萬大軍。
一下子,南中的平叛局勢,變得明朗無比起來。
當招降完朱褒的叛軍之后,諸葛亮又將目光投向了西方那正是雍闿三千大軍的屯扎地。
只要能將雍闿的三千大軍擊潰,那么益州郡亦會重新納入大漢的版圖之中,而到了那時候,便是他諸葛亮提兵北上的時候了
士徽與虞翻、孫桓在斧山上的山林之中躲避了好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