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糜旸目前是行大將軍,但他終究還未真正開府治事,在軍隊的指揮權上,行大將軍與丞相之間,很難說誰該聽誰的。
甚至這種難說,還不僅源于職分上,還源于人情、世故、法理上。
諸葛亮深知,軍隊中最忌指揮不一。
既然如此,他便最好不到前線,這樣可以讓糜旸有充分發揮他才能的空間。
更何況諸葛亮也知道,若是糜旸得到了大量有生力量的支援,那他一定是有辦法扭轉戰局的至少可以保住梁州不失。
這是糜旸之前多項的光輝戰績,塑造出的世人對他的自信。
諸葛亮見到鄧艾的臉上,有著急不可耐的神色,他的嘴角露出幾分笑容。
在決定自己不親自領兵后,諸葛亮曾在心中考慮過許多領兵的將領人選,最后他力排眾議選擇了鄧艾。
精兵唯有配強將,才能發揮最大的能量。
鄧艾的能力在南中一戰中,早已展露崢嶸,而從心志方面來說,目前劍閣內或許鄧艾才是最心急救援梁州的那人。
見鄧艾用請示的目光看向自己,諸葛亮會意的從一旁的楊儀手中接過一根令旗。
而當諸葛亮從楊儀手中接過令旗后,奇異的一幕發生了。
本來寂靜無風的劍閣內外,卻陡然間有著微風出現。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一陣陣微風,正變得不斷喧囂起來。
察覺到這一幕后,諸葛亮身邊的楊儀不禁輕咦了一聲“這是東風。”
逐漸喧囂的東風吹得萬余精兵兜鍪上的血紅纓羽不斷搖動,亦吹得關墻上的絳紅軍旗獵獵作響。
東風的到來,讓本來無戰鼓聲助興的劍閣內外,瞬間彌漫著一股蕭殺的氣氛。
而楊儀之所以在察覺到是東風后,會輕咦一聲,實在是東風在當世有著不同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東風一般象征天遠路長,前路艱辛,這隱隱對應著當下漢軍要進行的大事。
至于第二層含義則是“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
東風乍起在當世被南方人認為是神靈到來的征兆,而這種征兆亦預示著即將有好事發生。
東風的兩層含義頗為矛盾,但在當下的這個場景中,卻好似隱隱之間形成了某種統一。
前路艱難萬分,可一旦成功趟過那艱險的前路,美好是否也會不期而至呢
諸葛亮聽出了楊儀輕咦中的期許,而他,乃至于現在站在關墻上的一眾公卿大臣,心中又何曾沒有這樣的期許呢
不及多想,諸葛亮果斷的揮舞起手中的令旗。
當五彩令旗在東風中逆向舞動時,收到出兵訊號的鄧艾,當即轉身朝著一側的山道上走去。
鄧艾一動,在數百將校的指揮下,整支萬余精兵的隊伍,亦按照好排列好的隊伍,跟在鄧艾的身后朝著那不知前路的山林內走去。
萬余精兵的走動引起了一陣陣甲胃的碰撞聲,而在那鐵器碰撞聲之中,后續又響起了許多刀刃噼砍樹枝草木的聲音。
兩種不一樣的聲響,在這一刻卻好似匯聚成了一首美妙的樂曲,引得關墻上的公卿將相們臉上紛紛露出笑意。
亂世之中,何音最美
唯己方兒郎破陣之音也。
諸葛亮一直在注視著下方萬余精兵的行進,由于草木幽深,走在最前方的鄧艾的身影早已經看不見,而很快的被無邊的山林吞沒身影的兵士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