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旸在說完他的推斷后,也一直在注視著劉備的臉色。
糜旸很清楚劉備有多么想盡快收復長安,但為劉備好,為大漢計,他必須要婉轉的先讓劉備打消這副想法。
就不說從當下的情勢來說,劉備的那個目標本就不切實際,就說當下漢軍中蔓延的驕兵思想,也必須得到遏制。
梁州大勝在極大激勵起漢軍士氣的同時,也讓漢軍上下漸漸彌漫著一股驕兵之風。
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種驕兵之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不少漢臣的判斷,甚至連劉備也受到了這種影響。
不然眾人心中的落差感又從何而來呢
驕兵之風彌漫,求勝之心又太過急切,再遇上定下的戰略戰術不切實際,有著明顯的錯誤,這會給漢軍帶來致命的隱患。
原來的三國歷史上,有場著名的大戰,便是這樣造成的。
那場大戰叫做夷陵之戰
糜旸是不可能會坐視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哪怕有一分可能都不行。
而糜旸一直注視著劉備的臉色,也是在探查劉備是否聽明白了他含蓄的勸諫。
劉備親征關中,能夠將漢軍的士氣激發到最大,但同時也讓糜旸的身份發生了轉變。
在北伐之戰中,他不再是決策者,而是一個謀劃者。
這就代表著哪怕他有再好的謀略,若是劉備不同意那也是枉然。
而劉備是否會聽從他的勸諫呢
這一點糜旸心中也沒底。
劉備是個性格很鮮明的統帥,他最鮮明的性格便是容易上頭。
定軍山之戰與夷陵之戰,都是他在上頭的情況下打出來的。
而劉備一旦上頭起來,連諸葛亮都拉不住。
糜旸在觀察劉備臉色的時候,他的目光也被劉備所察覺到。
隨后劉備直接用責怪的眼神回了過去。
好你個糜子晟,翅膀硬了是吧
自己才剛剛那么獎賞過你,結果你就這么在眾人面前給自己“當頭一喝”
不過責備歸責備,劉備倒也能理解糜旸的做法。
糜旸終究是采取了委婉的勸諫方法。
而在糜旸的提醒下,劉備也對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了一些懷疑。
細細思量后,他也覺得自己可能是太過心急了。
但劉備也不是那么容易放棄的人,他在用眼神責怪了糜旸好幾遍后,用清冷的語氣開口問道
“我軍若不直取長安,那我軍該如何北伐呢”
說完后劉備便直勾勾的看著糜旸。
要是你光知道否決,卻沒有相應的優秀策略,朕一會就下詔削你的食邑。
就削你個幾十戶,以示懲戒。
嗯,目前糜旸的食邑是五千戶
而糜旸在聽到劉備的詢問后,他暗自深深的松了口氣。
他不怕劉備問他策略,就怕劉備一直上頭下去,不管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