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在攻打漢中的一系列戰役中,黃權一直跟在劉備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取得了不少精彩的勝利。
正因為在漢中之戰中的優異表現,從此以后劉備對黃權就十分重視,將他倚為自法正逝世后,自己身邊又一位可以商議軍機的良臣。
在這次北上時,劉備更是提前將黃權封為安北將軍,想著讓黃權為他繼續貢獻才智。
而黃權也不負劉備的期望,可能他心中早就想過這個問題,故而沒多久他便開口對劉備言道
“隴右諸郡中,以天水郡最為靠近我朝邊疆。
故我軍要想從陽平關北上,最好先至天水郡內。”
在說完這點后,黃權又接著說道
“既然我軍要先至天水郡,最佳的進軍路線,當然是走祁山山道。”
說到這時,黃權起身用手指向了地圖上那條蜿蜒的山道。速贏
而在用手指向祁山山道時,黃權的手指還不經意間劃過武都郡。
這代表著他建議劉備率軍走的路線,實際上是從陽平關出發,經過武都郡境內,最后再進入祁山山道中。
一旦漢軍能夠走出祁山山道,那漢軍頃刻間便可到達天水郡內。
只不過就算漢軍要從祁山山道進軍入隴右,但陽平關前往祁山山道的路,可不僅僅只有這一條。
在武都郡被糜旸光復的情況下,繞道從武都郡進入祁山山道這一條路線最穩,但卻不是最快的。
從黃權的這個建議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也是偏向沉穩的那一派。
黃權認為當下雖良機難得,但數萬大軍進發,不可過于心急,應當穩扎穩打。
穩扎穩打的情況下,不僅能大大降低己方大軍可能遭遇危險的可能,更能讓己方大軍的后勤,不至于有著太大的壓力。
畢竟從寬闊的官道運糧入祁山,與險峻的山道運糧入祁山,這兩者耗費的人力物力并不等量,后面明顯更大。
但劉備在聽完黃權的建議后,卻一直不置可否。
劉備的沉默代表著,黃權的建議不符合他的心意。
劉備不是不知道黃權建議這條路線的緣由,但這條路線千好萬好,卻終歸是稍慢的。
劉備現在不想白白空耗那些時日。
率軍北伐,還于舊都,是劉備心中的夙愿。
夙愿得償,是人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刻之一。
因此在夙愿得償的前期,人也會因為激動而變得急切。
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劉備又豈能接受黃權的建議呢
不久之后,劉備斷然否決了黃權的建議。
“不可。”
在否決完黃權之后,劉備親自畫定了一條路線。
那條路線可以從陽平關外的蜿蜒山道直入祁山內。
相比于繞道武都郡的路線,這條路線明顯耗時更短。
但在這條路線中,漢軍走的幾乎都是山道。
盡管漢軍士氣高昂,又大多是善于山地戰的精銳,這能讓他們在山道中擁有別軍不能擁有的速度。
但這條路線勢必會給漢軍的體力及后勤帶來不小的壓力。
黃權在看到劉備親自畫定的路線后,他才真正明白到劉備這一刻的心情有多急切。
只是,是否太急了些呢
黃權倒不是擔心,劉備畫定的這條路線會被魏軍所探得,然后讓他們半路設伏。
現在還有哪支魏軍敢貿然進入梁州
更何況祁山一直在大將軍部下石苞的控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