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據華歆前幾日傳回的消息曹叡知道,盡管當下孫權未有明確的答復,但他的態度頗為曖昧。
從這一點足可以看出,孫權是對稱帝一事動心了的。
若說賈詡的第一條建議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的話,那么賈詡的第二條建議可是大大出乎他的預料之外了。
自魏國建立以來,遷都的建議只在一次出現過。
那便是當年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
但那時候的遷都提議,建議的是將大漢的國都遷走,并不是大魏的。
縱算是如此,那時候的遷都之議,都在朝野之中引起了多大的非議
而當下賈詡提出的遷都之議,很明顯就是建議曹叡將曹魏的國都從洛陽遷往鄴城。
曹叡知道,一旦他做出這樣的決策,那么勢必會在曹魏境內引起極大的動蕩。
將國都從洛陽遷往鄴城,不管事后怎么粉飾理由,都掩蓋不了畏懼漢軍的本質。
曹叡脫口而出問道“何至于此乎”
別看曹叡方才在太廟內,心中是擔憂過洛陽會遭受過漢軍的威脅,可也僅僅是擔憂而已。
洛陽與長安之間,盡管函谷關早年為曹操所廢棄,但曹操還是修筑了潼關這一座雄關。
當年曹操耗費無數人力物力,修筑完潼關后,就曾夸下海口潼關險要程度遠在函谷關之上,可當十萬雄兵。
關中之戰時,也正是潼關輕易阻擋住了西涼鐵騎繼續東進的腳步。
有著這種先例在,曹叡內心的擔憂,并不足以讓他下定遷都的念頭。
但賈詡接下來的話,卻讓曹叡的想法迅速地發生動搖。
“殿下。
自古以來,國都皆為一朝心腹所在。
心腹若安,則國祚必安。
潼關是乃雄關不錯,糜賊也未必能攻下潼關。
可關鍵在于一旦糜賊率軍兵扣潼關,以糜賊之當下聲勢,勢必致使洛陽人心浮動。
亦會使大魏各地人心浮動。
此全因我朝中樞在洛陽之緣故。
而人心浮動之下,我朝可征召兵力不斷馳援潼關乎
再者先前陛下之所以遷都于洛陽,在于以那時我朝版圖而言,洛陽位于我朝疆域腹心之處。
定都洛陽,可便于我朝掌控整個天下。
但如今關中萬里疆域喪失已成事實,以當下我朝疆域而言,洛陽地處邊域,離河北、中原二地甚遠。
并不利于我朝控扼此二處戰略要地。
三者先帝在世時,曾為我朝規劃五都之所。
先帝有這規劃,正是考慮到若一旦情勢不利,我朝可遷都至五都任意一處,以圖休養生息來日之戰。
遷都有遵循先帝立下的祖制之由,殿下又何懼之有呢”
只是哪怕賈詡說出以上三個理由,曹叡一時間還是不能夠決斷。
見曹叡臉上還帶著猶疑,賈詡又接著對曹叡言道
“今觀天下局勢,糜旸有韓白之略,此誠不可與之爭鋒。
然殿下也是熟讀史書之人,難道不知道韓白二人,最后都不是死于戰場之上的嗎
劉備今年年近古稀,尚還能在世幾年
以劉備之雄略,自能對糜旸信之不疑,但劉禪自幼長于宮墻之內,身旁環繞者皆為宦者,與當年桓靈二帝何其相似
糜旸當下已有功高蓋主之勢,以劉禪之暗弱,來日逆漢朝政定然有變。
況縱使有諸葛亮在,劉禪不至于疑心于糜旸,可糜旸眼下已得關西世家相助,加之軍威顯赫,心中不會一直甘愿居于人下。
人心詭譎,向來不忍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