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忐忑之下,曹彰才會讓使者說出請我軍退兵十里的請求。
今我軍破城心切,曹彰知道大將軍絕不會答應這種請求。
因此曹彰有所請求,在于試探大將軍之態度。
或者說曹彰是在以退為進
曹彰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包圍長安城即可。
而曹彰定然也做好了,派出第二波使者再度請求的準備。”
姜維的分析引得諸位漢將頻頻點頭。
在換位思考下,姜維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是很容易判斷的事。
就算不換位思考,按照正常的邏輯,要想使敵軍主將相信投降一事,也不可能是一次勾連就可以成功的。
想當年孟達為了取信曹仁,前后寫了多少封情真意切的信,再加上斷發明志的舉動,才最終讓曹仁入坑的。
還有吳懿詐曹洪,黃蓋詐曹操這兩件事例,當初吳懿與黃蓋為了取信敵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
說完以上的分析后,覺得自己越來越明白糜旸用意的姜維,情緒變得更加興奮起來。
“諸君疑惑大將軍為何在明知敵人有詐的情況下,還不從速率軍包圍長安城。
但諸君何不試想一下,當張合使者返回長安城內,向曹彰稟告大將軍愿意相信張合請降一事后,曹彰心中會作何感想呢
他難道不應該更應該疑惑嗎”
姜維的話好似一道閃電快速劃過諸位漢將的腦海,讓他們迅速抓住了關鍵點。
是呀
站在曹彰的角度,他一定會覺得這件事很可疑,很荒謬。
詐降有這么容易的嗎
一旦這個疑慮在曹彰的心中產生,那么有些事就很好引導了。
“諸卿莫要忘記,眼下請降的人是張合。
張合或許認為以他的過往,會更讓大將軍相信他的請降。
但重要的是,以他的過往曹彰是不可能會對他放心的”
姜維此話一出,反應快的趙云、黃權等人臉上已經浮現了喜色。
姜維說的話是有事實根據的。
當年漢中之戰夏侯淵被斬殺后,為了穩定漢中的局勢,一眾魏將公推張合為新的主將。
可在知道這個公推結果后,張合差點沒被嚇死
而后來曹操一趕到漢中,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重新布置防線,而是奪走了張合的兵權。
這件事參與過漢中之戰的人都知道,而從這件事足可以體現出,曹魏方面根本就沒信任過張合。
那么當曹彰疑惑之時,本就對張合疑慮的他會怎么想呢
是會認為糜旸突然失智了呢,還是會認為張合與糜旸之間有著什么貓膩呢
一次出使就相信投降,這得感情多好才能有這效果呀
一想到這一點,怎么能讓諸位漢將不感到喜笑顏開。
看著諸位漢將臉上的笑容,糜旸先是對著姜維投去贊賞的一眼
“知我者,伯約也。”
夸贊完姜維后,糜旸對著諸將說道“洛陽來的敵軍援軍,孤早已經派驃騎將軍前去阻擊,無須太過擔憂。
若無須擔憂敵人援軍,孤且在此處停駐幾日又何妨呢
孤今日所為,為的就是因勢利導,看能不能讓張合的詐降變為真降。”
糜旸直接說出了他的真正用意。
只是在知道糜旸的真正用意后,黃權還是有一點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