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孫權為何還要選擇在名義上臣服大漢呢
一方面原因是那時的局勢,需要孫權如此做。
一方面便是稱帝之舉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名義。
曹丕代漢稱帝,走的是禪讓的路子。
劉備復漢稱帝,乃是因為他是漢室宗親。
盡管兩人稱帝的名義不同,但他們二人稱帝的名義卻都有著讓世人接受的可能。
但他呢
憑什么稱帝
若是孫權能一統天下,那么他稱帝自然也是名正言順,可從實際上來說,目前孫權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
稱帝的名義,一直是孫權最渴望得到的。
這種渴望,甚至遠在攻占合肥一事上。
而現在曹叡卻愿意用曹魏的名義為他背書,讓他可以有稱帝的舉動,眼看畢生的夢想就要實現了,這怎么能不讓孫權感到激動萬分呢
近來江東兵馬一直未有大的軍事活動,也有著這方面的原因。
眼下孫權都將全部心思放在稱帝一事上,哪有什么心思想著去攻占壽春。
不過孫權心機深沉,他看的出來曹叡使的是禍水東引的計謀,所以為了江東的安全,孫權一直未給華歆一個明確的答復。
孫權只是頻繁召見心腹重臣,私下探討這件事而已。
今日被孫權召見的,正是近來一直閑居在府的陸遜。
陸遜不是第一位被孫權召見的重臣,恰恰相反的是,相比于其他重臣,陸遜得知孫權稱帝的意圖顯得卻比較晚。
因此當陸遜從孫權口中得知,他當下有著稱帝之心后,他的反應是震驚的。
這倒不是說陸遜之前從未察覺到這一點。
以陸遜的智慧,他看出孫權心中暗藏的大志,是一件不難的事。
陸遜的震驚,也不是說他不支持孫權稱帝。
陸遜品格貴重,是當世難得一見的君子。
但這不代表他心中沒有攀龍附鳳的想法。
讓陸遜感到震驚的是,孫權竟然要在當下這個時機稱帝。
震驚過后,陸遜斟酌著言語隱晦地勸道
“自桓靈以來,漢室已失盡天下人心。
數十年來,天下列土封疆,私戶填公者不止凡幾,正如周末割據之勢也
然以當下局勢而言,天下最強者尚為逆魏,至尊何不坐觀關中局勢變化,再行升龍之事乎”
在陸遜看來,孫權想稱帝可以。
孫權要是不稱帝,那么他家族的榮譽也難以再上一步。
可孫權要是稱帝了,那么無疑是徹底與大漢撕破了臉。
劉備擔心荊州有失,很可能會中止北伐之事,那樣一來不就給了逆魏喘息之機了嗎
況且要是當劉備將兵鋒對準江東之時,曹魏卻選擇坐山觀虎斗,那么大漢與江東就會兩敗俱傷,從而被曹魏撿了大便宜。
陸遜并未將話說的太明白,但孫權卻聽懂了陸遜話中的深意。
在聽完陸遜的規勸后,孫權也頗為認同的點了點頭。
陸遜擔心的地方,正是他一直未答應華歆的原因。
而今日孫權召陸遜前來,就是想著陸遜用他的聰明才智,幫他排除這個隱患。
但還未等孫權開口,是儀就從門外走了進來,對著孫權稟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