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來,糜旸主軍,諸葛亮主政的權力格局,也漸漸被大漢上下所接受。
可誰能想到,就在收復長安之后,劉備會賜予糜旸錄尚書事的權力。
尚書臺自世宗以來,就已經逐漸成為大漢行政的中樞機構。
而劉備讓糜旸錄尚書事,等于是讓糜旸可以名正言順插手尚書臺的政務。
當然目前尚書令是馬良,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昭宣二帝時,大漢亦是有尚書令的,可那時全國的政務卻是由同樣錄尚書事的大將軍霍光一言而決。
從這事例足以看出,只要劉備、諸葛亮不插手,那么在對全國政務的處置上,糜旸是擁有一票決策權的。
本來糜旸身為大將軍,就掌握著大漢近七成以上的兵權。
現在糜旸又擁有了錄尚書事的權力,那么就等于是糜旸在事實上,幾乎將當下大漢的軍政要權皆一把掌握在手中。
以目前的政治格局,恐怕大漢中能在權力方面能對糜旸產生制衡的,唯有劉備與諸葛亮二人了。
一道封賞詔書,讓糜旸既成為人臣中的榮譽之巔,又成為人臣中的權力之巔。
這樣就不奇怪為何當劉備對糜旸的封賞詔書傳出去后,會引起朝野上下的一片震驚了。
糜旸今年才多少歲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加之人心各異,眾多漢臣中不是沒有對劉備的封賞有所微詞的。
可那些漢臣的異議還未傳到劉備的耳中,就被大部分的漢臣所駁斥的體無完膚。
反對者“大將軍年紀尚輕。”
支持者“大將軍為大漢收復了長安。”
反對者“身為人臣者,手中權力不可過盛。”
支持者“按大漢祖制,大將軍錄尚書事本是常理。”
反對者“車騎將軍還未錄尚書事”
支持者“大將軍收復了長安。”
反對者“”
無論反對者提出什么樣的反對理由,支持糜旸的人也不扯其他的。
他們要么拿祖制說話,要么拿糜旸收復長安的功勞說話。
在支持者的專注之下,一些反對者很快敗下陣來。
不是他們的口才不行,實在是單單“收復長安”四個字,就足以讓他們啞口無言了。
不過那些反對者也得感謝肯用言語反駁他們的大臣。
那些反對者不知道的是,當軍中的將率知道他們有言語對糜旸不利后,情緒可就直接炸了。
對拿下長安有大功的魏延就曾公然提著刀走在長安城內的大街小巷,一臉虎視眈眈地尋找著那些“小人”。
這是性情暴躁的魏延做出的舉動,可要是讓那些反對者的言論繼續發酵下去,估計就算是性格沉穩的大將,也不介意“長安仗刀行”一番的。
軍中大將之所以會如此維護糜旸,除去他們發自內心的敬愛糜旸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糜旸能獲得如今的權力,主要靠的就是指揮漢軍北伐大勝,收復長安的功勞。
而反對糜旸執掌軍政大權,不就是在間接忽視糜旸立下的大功嗎
要是糜旸的大功都能被忽視,那么這一年來跟隨糜旸出生入死的眾多漢將呢
擋人利益,如同殺人父母。
大漢當下有個不容忽視的利益團體,他們的名字很是響亮軍事勛貴
大漢可不是大宋,大漢的軍事勛貴發起狠來,就連天子也得頭疼不已。
在眾多大臣的支持下,劉備的封賞詔書最終平穩落地,而糜旸也正式開啟了他忙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