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是知道糜旸有意以張昭為突破口,來使江東內亂的。
再加上身為荊州刺史的他,深知荊州農業的情況,于是提出了這一策略。
在聽完三人的建言后,糜旸臉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可以說,三人的建言都有著可取之處。
只是糜旸認為,他們三人的建言,卻也都有著不足的地方。
糜旸開口說出了他的看法
“仲容主張一鼓作氣,乘船直接渡江,橫行于江南;鎮東認為應該牽制敵軍,趁虛攻之;伯苗則以為,應當屯兵邊境,相機而動。
以上三策,的確都是攻取敵國的常用之計。
但是自從我們北伐以來,大小苦戰多場,我軍的戰力受到了不小損耗。
加荊州遭受戰亂數十年,十戶不存一。
我縱有分兵之心,可若陸遜下令在重要渡口排列戰船,加固城池占據險要,那么我們分兵牽制的計策,反而會拖垮我們自己。
另外我軍的到來不是秘密,陸遜定然早有防備,若采取仲容的計策,未免太過冒險。
要知一鼓作氣,勢不能久,若一擊不勝,之后奈何
吳國與我為敵,自公安以來,已經數年。
這期間他們君臣懼我威名,遂上下團結,同心同德,我雖有使彼內亂之策,這孫權非庸主,江東又多俊杰,這策非一時可以奏效。
故伯苗之策,并非上佳。
如今我軍剛至荊州,對敵軍的情況并不熟悉。
敵軍設置的哨所,又數量眾多戒守嚴密,我們的間諜不能進入,得不到任何消息。
如果軍隊沒有耳目消息,偵察不夠詳密,卻冒然發重兵以面臨巨大的危險。
這就是懷著僥幸心理以邀取成功,企圖先戰而后求取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良策。
陸遜雖對我下達戰書,可今是兩國春耕之際,陸遜知兵之人,短期內不會貿然發兵。
敵軍無速戰之力,我軍又有久戰之需,那么我們為何不采取以靜制動的計策呢
我軍當下要做的,有六件要緊的事。
第一,宣傳優惠的政策,吸引敵國的百姓來到荊州,讓他們耕作我們肥沃的土地。
第二,兵士要與百姓共同耕作,不許欺壓劫掠,讓敵國百姓知道,我軍不會侵犯他們的財產。
第三,在邊境區域實行招撫懷柔政策,使敵國大將中的投降歸附之人每天來到。
第四,要恢復襄陽王當年設立的哨所,令敵國間諜不能過來。
第五,邊境各地區開展屯田,這樣來日開戰時,我軍可就地取糧。
第六,要發揮好孫登的作用,讓他成為孫權的腹中之刺,從而漸漸擾亂逆吳的朝局。
以上六個方面,是滅亡吳國的必行之策。
不做好這些,敵軍就會占據便捷的地利;掌握這些,人和就會來到我們這邊。
今天下的局勢已經很明朗了,欲滅一國,非一時之事。
在此期間,必須要不間斷施展謀略了解彼此得失,也要不斷相互較量知道彼此優劣。
想著冒險行事,就會勞役頻繁國力衰竭;
不顧敵我實情,就會加重稅斂財力匱乏。
不可不慎”
當糜旸說完這些后,廳內的眾臣臉上都流露出思索之色。
隨后他們便齊齊拜服于糜旸的計策之下。
而就在眾臣以為,糜旸要大度的忘記陸遜的挑釁之后,殊不知糜旸的下一道命令卻讓他們愣住了。
“傳令回長安,讓魏延、張合、張嶷、柳隱等將,在收到召令之日起,即刻來荊州。”
糜旸念到的每位將領的名字,對廳內眾臣來說,都算不上陌生。
因為他們每一位,在軍中都有著勇猛的威名流傳。
而一下子將這些猛將都召來荊州,糜旸的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兩軍正面交戰,陷陣之將越多,優勢就越大
眾臣頓時期待,當這些世之猛將沖入敵陣時,配合己方精銳的士卒,會給敵軍造成多大的殺傷。
看著眾臣詫異的目光,糜旸下意識地摸了摸嘴下的長須。
這么看著自己作甚。
自己是法正的高徒,有怨必報,不正常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