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現了幾座銀礦,大量開采銀礦煉成銀幣。
銀行對社會的銀幣供應,才勉強能跟得上商品的增值速度。
蘇河聽到王仲策又提起這件事,必須要想辦法解決。
要不然大明的銀子被士紳埋在地下,他們的銀子被農民埋在地下。
錢無法流通,就起不到它的意義,那就變成一個收藏品。
想要改變這種現狀,第一個是調低糧食的收購價。
第二個是動員農民,讓他們手中的錢財,積極的花費出去。
他們獲得利益的同時,讓錢流動起來。
蘇河思考著后世的辦法,對比現在的情況。
他思考的同時,還與王仲策討論糧價問題。
“糧食收購價肯定要降,那時只有漢中府產糧。
寶雞那里大旱,沒有多少糧食產出。
四川又沒打下來。
我們為了穩定漢中的農民,照比士紳收購糧食的價格,大幅提高糧食的收購價。
糧食收購價降的同時,糧食銷售價格也應該降低,現在糧食賣的太貴,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蘇河談到糧食收購價,他又想起秘書處關于城里市民的調查報告。
城中本來就有市民,加上隨著工業化發展,多出來的工人。
他們都不自己種植糧食,哪怕是分到土地,也無法適應種地的勞累,農業產出又不高。
他們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給農場種植。
所有的收益和稅費都歸農場處理。
他們可以隨時解除契約,在城中活不下去,鄉間還有一塊屬于他們的土地。
如果十年還沒有親自種植這塊土地,它就會被托管的農場回收。
城里的人主要靠在各大糧店購買糧食生活。
錢明義交上來的調查報告,有一個很典型的家庭,能代表大多數城內的貧苦人家。
一個水泥廠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工人。
他供應一家五口人生活,每個月食物的花費,要占據他工資的百分之六十。
這還是一個月最多吃一次雞蛋,平時都吃些蘿卜白菜等廉價的蔬菜。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糧價太貴了。
蘇河與王仲策根據現在農民種植糧食的成本。
城里普通工人每個月的收入,購買糧食需要的花費,控制在他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
最后他們計算出,各種糧食的收購價和出售價標準。
各府可根據自己地區當地的情況,進行一些適當的上浮和下調。
調整幅度超過百分之五,需要上報省里巡撫批準
調整幅度超過百分之十,需要上報內閣批準。
糧食收購價格。
一百斤主糧,1兩銀幣。
一百斤紅薯,300枚銅幣。
糧食出售價格。
100斤大米或白面,1兩銀幣500銅幣。
100斤紅薯,500枚銅幣。
糧食出售價格,基本達到之前的一半。
糧食收購價格,也進行大規模調整。
王仲策看著這個新的價格,他有些擔心的詢問道:“秦王殿下,這次糧食價格調整,城中的市民肯定歡欣鼓舞。
鄉間的
農民看到這個價格,他們肯定會對官府破口大罵。”
“沒事。”蘇河淡定如常,“我們給出的糧食統一收購價格,比士紳收糧食價格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