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河怕刺激到大明,提出的條件很寬松。
名義上不是議和,而是休戰。
只是提出引起誤判的重大軍事行動,要提前通知對方。
不限制民間交流,兩方商人可以正常做生意。
他連讓大明承認他們,這個要求都沒提。
王仲策說道:“孫承宗回到大明朝,留下一本抗黃衣賊策,他就在自己府邸上吊自盡。
關于大明與我們議和,大明朝廷也討論了許久。
最后楊嗣昌等人極力反對,大明朝廷放棄與我們議和。”
李鳳鳴說道:“秦王殿下,議和有議和的好處。
議和成功,我們就能縮減邊境的軍隊,減少軍隊的規模。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農業和工業上面。
議和失敗,我們也能隨時主動進攻大明朝,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蘇河笑著說道:“這只是一步閑棋。
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不用理會大明。”
蘇河看著文武官員,說道:
“我們取得大勝之后,大明各地的士子,齊聚漢中,準備參加科考。
他們很多人,都錯過院試和鄉試。
沒有獲得秀才和舉人身份。
這次科舉會試他們無法參加。
我們我們新占據五省,基層官員都沒有安排。
這些士子不應該放棄,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
正常的科舉流程,都是先參加院試,取得秀才身份。
秀才參加鄉試,取得舉人身份。
舉人參加會試,取得進士身份。
現在大量的士子聚集在漢中,準備謀個一官半職,他們卻無法參加科舉。
王仲策建議道:“秦王殿下,我覺得應該開恩科。
這些人才不能放棄,他們能來到漢中,就有出仕的心思。
只要我們給一個機會,這些人會死心塌地為我們工作。
但我們又不能為了這些人,破壞整個科舉制度。
開恩科,讓他們和正常的士子分開,不占用正常士子的科舉名額。
這不會影響早就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
又讓這些大明地區來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王仲策提出這個意見,其他官員都比較贊同。
開恩科這個方桉,這是綜合各方面考量,最為完善的辦法。
蘇河也認為,開恩科這個辦法,能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
“那就正式對外發布公告,今年科舉加開恩科。
沒有取得舉人身份的士子,都可以參加恩科。
恩科額外錄取二百名進士。
科舉考試,恩科與正常科舉一并舉行。”
蘇河沒有只針對外來的士子開恩科。
新打下來的五省之地,除了河套那里,識字的人,都找不到幾個。
其他地方都有很多士子想要參加科舉,也要給他們一個機會。
酒樓中,宋康年招待從河南遠道而來的朋友。
他舉起一杯紅薯酒。
“牛兄,這是漢中這里的特產紅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