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策立刻保證道:“請陛下放心,微臣一定不會讓這次科舉,出現任何失誤。”
科舉交給王仲策,蘇河比較放心。
蘇河鄭重的說道:“科舉關乎著國家的生死存亡。
教育更是百年大計,各地的小學,關乎著國家今后的發展。
朝廷現在百廢俱興,各個衙門都要錢。
朕連皇宮的用度都削減,唯獨沒有削減教育經費。”
國家想要發展,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特別是視野開闊,又識字的人才。
只有這些人才,才能才能帶領國家高速發展。
這些人之中,也潛藏著很多大才。
之前這些人只能被埋沒。
現在這些人經過教育,就有機會脫穎而出。
歷朝歷代都是用愚民政策,讓一部分精英統治愚民。
這種愚民政策,利于一家一姓的統治,不利于國家的發展。
歷朝歷代的識字人口,不足百分之一。
華夏從春秋到明代,就沒有取得太大發展,領土也沒有超過漢代。
這種發展停滯的現象,與愚民政策密切相關。
蘇河舍棄愚民政策,工業化的社會,是高度分工合作的社會,需要大量的人才。
封建社會沒辦法安置那么多人才,怕這些人才搞事。
蘇河可不怕,真的涌現出梟雄,也能把他分封到海外。
大華王朝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把識字人口提升到百分之二十,小學至關重要。
禮部左侍郎田家鵬回應道:“陛下,學校工作由我來管理。
陛下在起事之初,就高度重視小學。
現在建設學校的資金不缺,只需要幾塊磚幾袋水泥,花不了多少錢。
現在學校最缺乏的是教師。
學校主流的教師,是小學第一屆畢業的學生。
還有一些思想開放的儒生。
他們拿著教材,照本宣科教學生。
人口稠密,比較富裕的鄉鎮,能隨著鄉公所,建立小學。
偏遠的山區,例如四川云貴和廣西,那里的很多地方生活太過艱苦。
除了本地讀書人,其他教師都不愿意去偏遠地區。
只能保證每個縣城,都有一所小學。”
蘇河聽著田家鵬的講述,現在主要問題是缺教師,而不是缺錢。
缺錢好解決,人才貴乏只能慢慢培養。
等到再過幾年,大量小學生畢業,這件事就不算難題。
蘇河吩咐道:“偏遠地區人才貴乏這個問題,禮部要加強引導。
主動去貧困地區的教師,要給他們發放一定的補助,并優先提拔他們。
小學校長,要優先從偏遠貧困地區教師中提拔。”
小學校長已經是從九品官員,打破了吏員和官員的界限。
這個政策出臺,對于科舉無望,沒有人脈的又想當官的小學畢業生。
這是他們進入官場,比較容易的途徑之一。
蘇河與官員們,又討論了一些事情,御前會議結束。
官員們陸續走出乾清宮,蘇河留下田家鵬。
“田愛卿,你身兼多職,現在忙得過來嗎”
田家鵬說道:“陛下,確實比較忙。
但主要的工作都交給副手完成,我平時主要是做決策,還不會影響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