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反賊規模都很小,絕大部分都被已經分到田的佃戶舉報。
還有士紳認不清形勢,據村稱王,當地巡捕幾名出動,就把他們剿滅。”
王仲策說道這個情況,在場的文武官員都笑了起來。
這種看不清形勢的人,歷朝歷代都有。
王仲策繼續說道:“現在各省的發展很不平衡。
工業底子深厚的四川、漢中、廣東發展的很好。
當地的商稅已經是農稅的兩三倍。
民眾普遍很富裕,對官府的各項政策,也比較支持。
其他各省工業底子較差,農業稅收依然占據著極大的份額。
其他各省沒出現重大的事情,一切都穩步發展。
工業和農業,都進展的很正常。
隨著鄉公所和附屬衙門建立。
皇權下沉到鄉,當地士紳大戶和衙門相互勾結,欺壓百姓的情況,已經有所減緩。
唯獨浙江巡撫包菜和江蘇巡撫魏時鳴,他們沒有處置好這兩省的農事。
浙江和江蘇屬于江南地區,自古就有魚米之鄉這個說法。
江南地區在很長時間,都是華夏的大糧倉。
但隨著江南地區絲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生絲。
想要獲得大量生絲,必須要成規模養蠶。
蠶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桑葉。
這必然就導致,江南地區大量種植桑樹。
特別是在明朝后期,東南士紳的推動下,大明出臺改稻為桑這個政策。
士紳通過海貿走私,可以從絲綢產業獲得大量的金錢。
改稻為桑之后,糧價必然暴漲。
這些士紳也能操控糧價,收割底層百姓。
當時官員們,為了推行改稻為桑這個政策。
直接縱容衙役,毀掉剛剛插完秧的稻田。
他們直接扒開河流大壩,水淹稻田。
當時大明的官員,通過各種手段。
他們成功讓江南地區改稻為桑。
百姓分田之后,很多桑農長期遭受高糧價,她們已成驚弓之鳥。
分地之時,已經過了春種的時節。
秋收之后,很多桑農想要恢復稻田,重新種植糧食。
他們的蠶繭賣不上價,還需高價購買糧食。
這些農民,已經苦不堪言。
有些農民已經把田間的桑樹砍掉。
桑樹田消失,對紡織產業影響極大。
江南地區大量興建紡織產業。
這些公司已經招募大量織工。
這些鼓起勇氣從家里走出來的女織工,很可能會失業。
她們失業之后,很大概率,一輩子被拴在家庭之中,沒有勇氣繼續出來工作。
包菜和魏時鳴兩位巡撫,他們看到這種情況。
寫奏疏請求朝廷的指導。
他們說,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先維持現狀,沒有能力處置這個復雜的問題。
我們內閣,經過多次探討,也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蘇河聽到王仲策講述的其他情況,他露出了笑容。
當他聽到江蘇和浙江,這兩省的情況,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
這種事情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民變。
他吩咐道:“現在這種情況,那是當地官府沒做好工作,農民對我們還不信任。
這種事情最關鍵,是重拾農民對官府的信心。
他們害怕糧食暴漲,手中的蠶繭又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