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王仲策祭拜祖先,他在黃帝凋像下,接過大華皇帝賜予的圣旨和玉璽。
鄭王王仲策沖著官員和移民,他大聲說道:“從今天開始,鄭國成立了。
我們拿起槍,守護腳下的土地。
這片土地是我們及其子孫,永遠的土地。”
他講完話之后,親手拿著鐵鍬,在金蘭城的中心,挖出一個大坑。
鄭王王仲策與他的大哥王伯諾,兩人合抱一塊石碑,把這個石碑豎立在坑內。
鄭國的官員和百姓代表,他們雙手捧起土,把這個石碑填埋。
石碑上用金色的漆,書寫著鄭國兩個大字。
鄭王王仲策在國碑下方,宣讀著他對官員的獎賞,還有鄭國的基本制度。
鄭國時報這份鄭國官方的報紙。
詳細報道鄭國建國大典還有國家制度的情況。
沒有參加建國大典的百姓,他們可以從報紙上了解到信息。
移民們聽到鄭國成立的消息,他們頓時感覺到自己有根了。
他們不是漂泊在海外的游子,而是有著自己國家的人。
移民們了解國民等級制度,他竟然與國民擁有的財富密切相關。
哪怕是一名黑人,只要他能為國家捐款一萬兩黃金,那也能脫離奴隸,成為地位最低的三等國民。
鄭國想要當官,除了科考之外,還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捐獻大量的黃金白銀,成為一等國民。
國家每年會從一等國民之中,選拔一些人才成為官員。
鄭國的國策就是重商,商人們除了軍隊無法染指外。
哪怕是兵工廠,商人都可以籌錢開辦。
鄭國除非明令禁止的產業,商人們都能自由開辦這個產業。
鄭王王仲策站在鄭王宮中,觀看著外面慶祝的百姓。
他低聲呢喃道:“不知道這一步棋,走的到底對不對。
重視商人,鄭國短時間內必然會迎來大發展。
但重商的國家今后怎么樣誰都無法預料。”
王伯諾聽到兄弟的擔憂,這項政策就是在他的建議下,鄭國內閣經過數次討論,這才形成的政策。
他出生鼓勵道:“鄭王,我國軍隊的實力沒有遼國強,甚至是不如閩國。
哪怕是晉國,晉王李鳳鳴也是軍隊出身,他在軍中有著大量的人脈,可以招募一些軍官作為軍中骨干。
我們不想落后,必須要另辟蹊徑。
我平時與很多商人接觸,了解他們最擔憂的情況。
那就是朝廷局勢突變,他們的身家性命不保。
只要我們給予這些商人尊重,保證他們的安全感。
必然會有大量商人,帶著資金和技術,來到鄭國發展。
這些商人的到來,能促進鄭國高速發展。”
鄭王王仲策表情糾結,他隨后嘆了一口氣。
“希望如此”
尼羅河畔的羅陽城,當它裝上巨大的木質城門。
這座數萬人,耗費數月時間才建起來的城,終于正式完工。
晉王李鳳鳴居住在一棟三層小樓中,這里就是他的王宮,辦公和休息的場所。
晉國未來的工部尚書張敬芳,走進房間匯報工作成果。
他看到晉王李鳳鳴正在與燕旗和顧凌軍商議軍國大事。
燕旗燕大人是晉王的妻族,深得晉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