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通過各地的稅務資料與工商資料判斷。
三角債的規模高達十三億兩銀幣。」
總參謀長秦相坤之前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他聽到三角債的規模,高達十三億兩銀幣。
這種規模的債務,直接讓他震驚不已。
他忍不住驚訝的說道「曹國和魏國兩國的戰爭,因為區區數
千萬兩銀幣而停止。
債務規模高達十三億兩銀幣,這么多的錢能造多少戰列艦,能造多少戰車。」
不只是大都督府的官員,經常與錢接觸的文官,他們聽到三角債債務規模高達十三億兩銀幣,這些人都驚嘆不已。
他們本以為債務規模超過一億兩銀幣,那就遠超想象的高。
沒想到實際債務規模,會高達十三億兩銀幣。
首相林文靜早就知道這個調查結果,他今日的發言與提出的政策,全部基于這個龐大的債務規模。
首相林文靜激動的說道「這個債務規模太過龐大,朝廷絕不能為這個債務規模托底。
必須交給市場調節,讓債務徹底出清。
朝廷收稅,但也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朝廷應該提供的支持。
不可能賺錢,朝廷只收一點稅。
商人們虧錢,朝廷卻要給他們托底。」
首相林文靜一開口,就已經定下解決問題的基調。
內閣可以出政策解決問題,但絕不出錢解決問題。
首相林文靜的發言,獲得了很多官員的支持。
這個窟窿太大了,朝廷根本填不滿,朝廷也沒有義務為商人自己的錯誤買單。
趙世衡侍郎看到太子蘇蜀的眼神,他繼續說道「三角債的問題持續發展,必然會引起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出現之后,會導致大量的公司破產,臣建議朝廷提早針對經濟危機,提前做好相應的對策,讓經濟危機對帝國的損害降到最低。」
皇帝蘇河這時才開口說道「朕看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先賢的思想一定是久經不衰。
遇到洪水,堵不是良策。
經濟危機是一個新詞,但這個現象絕不是新現象。
谷賤傷農,米貴傷民,它就是古代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趨勢已經很明顯,堵是堵不住,必須要進行疏導。
朝廷要保證底線,不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不出現大規模失業潮,不出現太大的動亂。」
首相林文靜等文官聽到皇帝蘇河的話,他們都略微松了一口氣。
皇帝蘇河已經提出要求,這個要求不算高。
這是皇帝蘇河心中的底線,不能因為經濟危機餓死人,不能出現大規模失業潮。
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必然會引起帝國的動亂。
什么是動亂?
有人舉起反旗起義,這才是動亂。
首相林文靜有信心帶領內閣團隊,處理好這件事。
他手上握著這么多的牌,還導致某些地方動亂,那就顯得他太過無能。
皇帝蘇河只有這個要求,那也就默認經濟危機的發生。
首相林文靜對于經濟危機不了解,他根本不知道經濟危機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皇帝蘇河讓內閣阻止經濟危機發生,首相林文靜也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他知道內閣的成員,對于經濟危機都比較迷茫。
從沒有出現的事物,他們根本不知道怎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