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方法極為有效,類似的工業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聚集效應。
這種情況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可以幫助各大公司快速發展。
但在經濟危機之中,一家公司受到連累,必然會影響產業鏈上的大部分公司。
經濟危機爆發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生產過剩。
但這是帝國整體生產過剩,對于某些地區來說,他們依舊是極度缺少工業產品。
例如帝國的西域、暹羅、印度地區。
當地的工業公司極為缺少,當地人的收入也不高,這就導致工業產品價格很高。
當地人根本買不了多少工業產品。
一旦我們把一些制造業的公司,轉移到這些落后的地區。
這些有很大概率會破產的公司,他們的繼續存活下來。
這樣就能為帝國提供充足的賦稅。」
內閣大臣方以智聽完太子蘇蜀的講解,他立刻提出自己的擔憂。
「帝國現在的強大,那就是以龐大的工業能力作為支撐。
現在帝國主要的工業區,他們都是在帝國的腹地。
現在把工業轉移到邊疆地區,這會不會導致邊疆地區因為實力更強,起了不該有的心思。」
內閣大臣方以智本想討論邊疆地區土著會不會發展壯大。
但他想到邊疆地區的土著,全部都被打散重組,遷移出故土。
一些頑固不化的土著,都以移民和勞工的名義,轉移到海外藩屬國。
只剩下忠于帝國的人,可以繼續在當地生活。
內閣大臣方以智,立刻把改口,擔憂邊疆地區壯大,威脅中原地區。
帝國之前的政策,一直采取強干弱支的原則。
總參謀長秦相坤聽到內閣大臣方以智這個發言。
他自信地說道「方大人請放心,在鐵路連通的地方,帝國皇家陸軍一定會戰無不勝。
帝國皇家陸軍早已經是異地屯兵。
方大人要相信帝國皇家陸軍對于帝國的忠誠。
有帝國皇家陸軍駐軍的地方,絕對不會讓野心家有硬核生存的機會。」
太子蘇蜀看著內閣大臣方以智提出異議。
他在發言之前就已經知道,肯定會有人提出異議。
以帝國龐大的體量,只要發生任何變動,都會觸動一些群體的利益。
太子蘇蜀沒有理會,帝國解決經濟危機遇到的難題,這是大勢所趨,絕對不會受到任何人的阻攔。
他繼續說另外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經濟危機造成的代價確實存在,我們不能閉上眼睛就天黑,假裝看不到這些代價。
我們沒有能力消除已經造成的代價,但卻可以想辦法把這些代價轉嫁出去。
帝國的藩屬國發展的很好,他們國內沒有出現經濟危機。
以帝國和藩屬國的實力和商品交易量。
我認為完全能把代價轉嫁給各大藩屬國,至少能轉嫁出部分代價,讓帝國更加輕松。」
文武百官聽到太子蘇蜀提出的這個方法,他們立刻精神起來。
朝廷實行這三策,確實能算得上是標本兼治,解決大部分問題。
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