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的分歧很嚴重。
首相黎酒、大都督何峰為代表的速戰派,他們推崇先發制人。
只有蜀國在開局打出優勢,這才能保證蜀國不會被消滅。
等到某個國家,以戰養戰,憑借他們工業國的優勢,蜀國很難抗衡。
吏部尚書許懷英為主的大臣。
他們建議蜀國先觀察局勢,等到局勢清晰時,他們站在勝利者的一方。
以蜀國目前的實力,沒有能力挑釁工業國。
只有站在勝利的一方,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這個想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想要操作好,實在是太難了。
蜀國必須要在戰爭陷入焦灼之時,加入到未來勝利的一方。
加入的太早,將會變成炮灰。
加入的太晚,沒有辦法分享到戰后的利益。
這對于戰略眼光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但真能押中,蜀國將會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黎酒這一派,高風險高收益,不需要太精確的操作。
許懷英這一派,低風險收益不定,完全看戰略眼光,上下限差距極大。
蜀王錢明義也沒有想好,蜀國到底走什么樣的路線。
這兩條路線,都有著明顯的優缺點。
一旦選擇失誤,蜀國將會萬劫不復。
蜀王錢明義等待著局勢的變化。
現在歐洲的局勢,每過一段時間都有大變化。
蜀國的國力有些弱,必須要慎重的選擇。
蜀王錢明義看到許懷英說完話,他與黎酒等人又爭吵了起來。
蜀王錢明義知道這些人,就是在用這種方法,想讓他表態。
兩方勢力很焦灼,蜀王表態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會成為勝者。
蜀王錢明義現在卻不能表態。
現在兩派的做法,各有各的缺點,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能讓他下定決心支持到底。
蜀國國內的情況已經固定,沒有太大騰挪的空間。
但外面的局勢變化十分迅速,蜀王錢明義還沒有下定決心。
他看到大臣們依舊爭論不休,他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表態,看著這些大臣互相駁斥對方的觀點。
這次的會議,依舊是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
但對于季清遠的處理,蜀國高層達成共識。
這種宣揚廢除軍隊的學者,必須要殺雞儆猴,絕不能讓這種理論,在蜀國擴散開。
一旦選擇廢除軍隊,這就像自我閹割一樣,這個國家從此失去了進取心,早晚會被大國所吞并。
……
蜀王錢明義一臉疲憊回到王宮之中。
他在帝國當首相,心都沒有這么累。
帝國大的戰略方向不用他操心,承擔的責任也有限,只需要做好份內的事情。
成為一個國家的君主,要考慮方方面面的事情。
做出一個決定,不只是要考慮國內的派系之爭,文武之爭。
還要考慮蜀國的政策,對于其他國家的影響,是否會造成連鎖反應?
蜀王錢明義正在書房,看著世界地圖沉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