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嘉手基地都運轉了起來,進入了“作戰狀態”。
而由于特殊的設計和極高的智能性,這種“作戰狀態”更多并非體現在人身上,而是無時無刻,無數正在工作的智能設備。
黑夜之中,港口依然在工作。
巨大的高流明射燈,將卸貨區打的如同白晝。
金朝一依舊在那個觀察點位,但正式員工已經不在了。
正在查看儀器的時候,他感覺到一股自西向東的強烈橫風,這情況在海岸邊很常見,但對于吊裝大型精密設備,是不得不警惕的事情。
于是他立刻在儀器屏幕上點了點,然后一邊吹哨子,一邊揮舞手中的彩旗。
幾乎同時,測量儀器上也響起了蜂鳴,工指無人機:“傳感器檢測到823區域有六級橫風,請人工復核。”
金朝一趕緊道:“人工確認,有強橫風,風向自西向東!”
這已經是他在這個位置工作的第二天了,對一切流程都很熟悉。
黑夜之中,一輛滿載火箭部件,如急行之骨蛇般的火車,在數十架無人機的護送中,抵達了一號發射井。
無人機伴飛的同時射燈不斷掃動,在黑夜中如同發光的眼眸,不斷觀察鐵軌狀況和火箭部件的穩固情況。
發射井為半掩埋式,大部分高度都在地下,但地面上仍然有一個巨大的圓形穹頂,火車直接從穹頂邊緣駛入了進去。
對比外面的昏暗,這里面可以稱得上燈火通明,火車來到了側面停下,上方的軌道起重機早已準備多時,緩緩探了下來。
跟隨而來的無人機們沒有休息,而是探出了不算粗壯的機械臂,將吊鉤繩索微調到合適的位置。
無形的電磁波在空中傳遞,作為現今為止最大的機械智能網絡,嘉手基地內各部件的配合非常緊密。
火車托盤上的三對固定件緩緩展開,起重機將火箭部件抬起帶走,去往了穹頂中央區域。
單春元穿著一身無動力外骨骼,但外骨骼縫隙間有著智能單元填充,每個智能單元都有自己功能。
手上則拿著報告板,一項一項打勾,背后十幾噸的巨大物件移動,卻沒讓他分神哪怕一秒。
專屬的“工指無人機”飛來,說道:“13-18號部件已經送達。”
單春元點點頭打了一個勾:“同步到系統里,另外3-4號部件‘智能檢測’已經完畢,通知‘人工檢測’三班復查。”
工指無人機的小屏幕上出現了“.”,一秒后變成了一個“√”。
“已將物流信息更新至系統,已將您的指令分發給‘檢測三班’。”
有些壓抑的發射井底下結構,幾個檢測人員正在最后收尾。
發射井地下并不是直上直下一整根,還包括許多橫向拓展區域,甚至四個發射井相互之間還是可以聯通的,只是距離有點遠。
據說以后會建立電力軌道車,方便相互之間運人運貨。
地下部分為求精簡,大部分結構都是鋼制搭建,還有一些不重要的甚至是美菌遺留,水泥、鋼鐵配合壓抑的氛圍,很有末日廢土的風格。
檢測人員面前,是最早抵達的兩個火箭部件,已經在智能垂裝系統的幫助下,成功落入了“井底”,對于火箭這樣的精密設備,嘉手基地目前執行“雙軌制”,既“機械智能檢測”和“人工檢測”必須雙達標才算完整,而且這一過程會重復許多次確保無誤。
“檢測三班,請移動到負四層,對部件3、4進行人工檢測。”
一人抬頭道:“收到,即將移動。”
不過工指無人機離開后,他忍不住說道:“嘉手這邊節奏太快了比萬戶基地還快!總有點不適應”
同事說道:“畢竟是全球首創的‘智能發射井’,要是節奏和普通發射塔一樣,不就白搞了么?”
“我的意思是,除了按照手冊執行,我們回頭還是多復查幾遍.咱太一天工發射還沒失敗過呢,丟不起那人!”
滬上,萬戶基地,周瑞看了看表,已經晚上11點了。
指揮中心的人也越來越少,燈光都暗了幾度。